全运会期间,辽宁省博物馆将呈现五大展览,分别是《辽河文明展》、《翰墨撷英——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精品特展》、《美洲原住民——玛雅、印加和北美土著杰夫·佛可思摄影作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玉器展》。本报今后几天将为读者探秘展出的重点文物。
豪车、名钻也许是时下人们“斗富”的筹码,但我国古代贵族“斗富”的筹码仅仅是现代人不为所动的玻璃制品。而在辽宁省博物馆就有一件2000年前全世界唯一的玻璃制品,为国家一级文物——鸭形玻璃注。《辽河文明展》位于展馆三层的五个展室内,总面积达3400平方米,上展文物1500余件,展览汇集了辽宁地区建国以来历年的考古发现与遗存。
鸭形玻璃注——全世界仅此一件
这件鸭形玻璃注由淡绿色的玻璃制成,半透明,长20.5厘米、粗5.2厘米、重70克。形状整体上貌似鸭子,有一个大张的鸭嘴,鼓鼓的肚子,一条尾巴又细又长,尾巴尖有点残。脖子处装饰着一圈锯齿状的纹带,象征着鸭颈上的花色羽毛。腹部则是不规则的曲线和折线形的玻璃条,代表翅膀和脚,肚子贴有一个饼状的圆玻璃,可以立在平台上。
辽博专家介绍,玻璃注是利用吹管的技术制作成型的,成型后在身体上贴粘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这件国宝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以放稳。如此奇特而罕见的动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
关于鸭形玻璃器究竟为何物,一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鸭形玻璃注就是古代欹(倾斜的意思)器。我国古代,欹器通常会被放在座位的右边,它的用途和现在的座右铭类似,是古代人提醒自己不要自满的一种容器。清朝的皇帝就曾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意思是要借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阐释“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玻璃器成为古代贵族“斗富”筹码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玻璃器皿仅见于皇室陵墓和世家大族的墓葬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甚至成为豪门贵族“斗富”的筹码,玻璃器在我国古代十分难得。
鸭形玻璃注这种利用玻璃吹制法制成的工艺,最早产生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地中海东岸的古罗马帝国,并迅速地传播到地中海沿岸的各个玻璃烧造工艺地点。这件精美的鸭形玻璃注不是中国自己生产的,而是产自古罗马。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村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夫妻墓,是十六国考古重要发现之一。两墓共出遗物500余件,其中就有5件带有异域色彩的东罗马式珍贵玻璃器,分别是鸭形玻璃注、碗、杯、钵和残器座。后来,专家们对玻璃钵的残片做了细致的化学分析,发现制作钵的玻璃是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的钠钙玻璃,从而更加明确了鸭形玻璃注是经由丝绸之路从东罗马帝国进口的,是北燕与古罗马帝国交流的见证。
彩绘九边图——世界首幅长城地图
1949年2月,沈阳故宫设立故宫陈列所后,开始整理沈阳故宫遗存物品。工作人员在清理翔凤阁时,无意中发现屏风上裱了两张图,分别是《两仪玄览图》与《彩绘九边图》,都是我国极为珍贵的明代地图。
其中的《九边图》是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由当时精通边务的地理学家许论用青、绿诸色一丝不苟地绘在绢上的,它高2.08米,总宽5.67米,保留了中国青绿山水的绘画传统,层次分明。全图可以互相衔接在一起,也可以单独使用。在专家的眼中,此图价值连城,它全面标绘和著录了明代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第一幅长城地图。
所谓“九边”,即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处边镇。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政权。明初的洪武年间,明军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步伐,把元军的残余势力赶到了蒙古高原一带。但是,退居大漠以北的元人企图卷土重来,不断向南进犯。
到了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清军强大起来,开始觊觎关内。于是明朝开始大修长城、设立边关、建立军镇,加强北部边防。明朝初期,沿长城东西一线的险要地带建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个边防军镇,之后又增设蓟州、太原、固原、宁夏、甘肃五个边防军镇,合称“九边”。
《九边图》由明代精通边务的地理学家许论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绘制,然后下发到边防军队留存,清初时努尔哈赤攻取辽沈地区时得到此图。
专家认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将《九边图》裱在屏风上,是为了供皇帝随时查阅,便于研究如何进攻明朝军队。从图上的一些重要地名旁边所注的老满文看,可判断此图原收藏在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今辽阳市老城)。图上出现老满文,也说明此图是在清军未入关之前就使用的。
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王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