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烨
要开发一个新区,与文化携手合作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快捷且聪明的方式?显然是的。
上个月底,徐汇滨江隆重地举行了“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一系列由文化推动发展的事件便在这里发酵。西岸双年展的宗旨是将当代建筑与艺术结合在一起,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参与、建构,打造建筑与艺术的景观;以“进程”和“营造”为主题,联动建筑与当代艺术的各种门类,融汇声音、影像、空间、装置、表演等创作语言,通过空间营造推动城市建设,通过艺术生产启发未来想象。
选址坐落在滨江原上海老水泥厂,远远便能看到四个大油罐房上的标签字以及中心穹顶厂房的标语,原先荒芜萧条的工业区,斑斑驳驳的老厂房,现在摇身一变,充满了前卫现代的艺术气息。那四个大油罐便是“进程”的单元展览,分别为建筑、声音、影像、戏剧四个特展,以一个回顾和总结的立场来作为推进进程的新起点,开启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便积蓄能量重新出发。而开放的室外场地则契合“营造”的主题理念,启动当代建筑、声音艺术、影像艺术、当代戏剧这四种文化做现场展示,从而梳理出它们在新世纪的发展之路,为日后的自我更新和实验创造作铺垫。
总策展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 IT )建筑系主任张永和说:“双年展对于原来工业建筑的保留及再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在预均化库中展出的“当代建筑特展”以各种建筑模型及影像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近十几年来当代艺术的思潮和实践进程。包括王澍、刘家琨、都市实践、塚本由晴、Mark Lee、Michael Bell、SHL事务所、Anton Garcia Abril等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对2000年之后的回顾进行了一种全景式的展示。据悉,这些大师级的实验建筑,有望在滨江地区建设完毕,在将来成为此区的公共服务建筑设施。
建于1920年的水泥厂预均化库也是开幕式的举办点,偌大宽敞的仓库中央架起巨型的钢铁机器,灯光、镭射、投影、音响都很亮眼。开幕演出——云剧场“上海奥德赛”率先展现:表演契合了上海开埠170周年以及展馆的工业遗迹身份,跨媒介、浓缩地展现了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历史,一部工业化的历史诗篇。表演讲述了上海从冒险到起航,闪耀的灯光、前卫的音乐混合着先锋诗歌、实验影响、当代艺术等,跨界的艺术引发能量的互动,带起共鸣和交流。这是戏剧部分艺术总监牟森首次提出的“云剧场”概念,它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整个剧场并不是由剧情串联起来的,而是由多个独立艺术作品链接起来的紧密的东西,有着共同的特定的主题和时间性结构。用牟森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链接性的戏剧”,是“跨媒介巨构”。在充满实验性的体验当中,双年展的开幕式推向高峰。
开幕式结束之后的晚上,声音艺术表演在让人惊艳的同时也展示了声音这种独特的感知方式:在抽象和形象之间,在“无言”和“语言”(也是一种声音)之间。以不同的形式结合视觉、听觉,表现出声音的艺术,现场的即兴表演刷新了我们对声音、音乐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配合装置、研讨及出版,声音特展也表现了其在“声音的艺术”和“用声音做艺术”之间的思考。“声音艺术放在传统美术馆里展览,反而是不合适的,只有在这种语境里,才能着力聚焦于声音艺术的可经验性。”声音艺术策展人姚大钧说道。
长达两个月的展期还伴随着30多场公共活动,喧哗继续在西岸上演。有人提出疑问,在全世界都对双年展产生疲态的当下,为什么还要发起西岸双年展?因为这里发展的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齐名的国际城区。主办方致力于结合建筑、当代艺术、戏剧等艺术种类,专注以浦江西岸的现场为基地,将之变身成为跨领域的艺术阵地和新世纪最大的户外美术馆。经过八个月的筹备,借鉴威尼斯双年展的成熟模式,西岸这个平台有着实现一个文化社区的长远规划。有人将之与香港西九文化区比较,而张永和则表示“西九是很失败的例子,所有的项目和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并无直接关连,曲高和寡又不能融入生活的建筑就不是好的建筑。上海西岸的新颖构思就真正是将原来已存的老建筑变换成新的场馆,如原来的上海水泥厂经过改装后,就会将梦工厂、音乐厅、美术馆和新建筑四大主题置入建筑物中。而住在这里的居民,则可以每天轻松欣赏融入生活的艺术装置。”
这个跟城市融合的双年展,在没有公共空间和场地界线的限制中,所有的可能性都在酝酿,各种艺术的碰撞和发酵也许正在实施着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社区、建筑与当代艺术究竟能创造出怎样的一个文化盛宴?本届双年展组委会的学术委员张颂仁信心满满地肯定道:“这里是中国最有可能成为新的艺术中心的区域。”
好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