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齐白石艺术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绘画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展示和传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主办,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承办的“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于 2014年1月23日(周四)上午10:00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报告厅隆重举行。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同志讲话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央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美术界领导,以及来来自北京的知名画家、美术理论家、齐白石家属等100余人。座谈会由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侯玉兰主持,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介绍了北京画院近些年来开展的与齐白石相关的工作,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做了阐释齐白石艺术成就的发言。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同志讲话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回顾了北京画院与齐白石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并对近年来北京画院在齐白石艺术作品的研究、出版、展览、弘扬与推广方面所作的工作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
1.全面整理出版院藏齐白石作品,先后出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齐白石三百石印朱迹》、《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等一系列图书,将齐白石研究引向深入;2.通过对院藏齐白石作品多层次、多角度的专题展览陈列,宣传推广齐白石的艺术;3.成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团结全世界的齐白石研究者共同推进齐白石艺术研究;4.摄制大型艺术文献纪录片《齐白石》;5.修复并开放“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北京画院以丰富的齐白石馆藏展览和学术活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齐白石艺术研究与传播的中心。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同志发言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了新时期纪念齐白石的意义,他说:“齐白石从一位从乡间雕花木匠,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成长为一位“诗、书、画、印”四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巨匠,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绘画的永恒生命力以及在中国画内部寻找突破的可能性。齐白石的成功离不开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借古开今”的勇力与精神,他的艺术道路充满着创新精神。齐白石是典型的职业文人画家,以卖画维续一个大家族的生计。为此,他一生写过很多润例,对于卖画的价格和要求事无俱细地加以明示。但是,他始终秉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坚守艺术探索的“寂寞之道”,闭门谢客,笔耕不辍,坚持艺术创作的规律,不为市场因素左右,因此能够始终保持艺术创作的高水平。”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同志、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同志、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同志分别讲话。(详见讲话稿)
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同志发言“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开幕
为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由北京画院主办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系列展之十“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于2014年1月10日至3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在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绘画、书法、石印、手札等各种类型藏品中,手札的分量之重、体系之完备、种类之繁多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展览完整呈现了北京画院收藏的所有齐白石手稿,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不仅可以为齐白石研究提供新的史料,而且这些手稿本身也可以作为书法作品来欣赏,对于推动齐白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展览有以下几个亮点。
邹佩珠先生第一,以《白石老人自述》为线索,导引观众看展览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主题墙上婆娑摇曳的树影,展览没有前言、开幕式以及研讨会等常规安排,而是以《白石老人自述》贯穿整个展览,以第一人称导引观众,让观众在白石老人的娓娓道来中细细体味他坎坷艰难而又丰富的一生。这样的展陈方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最为详实的史料,同时也更加符合白石老人质朴真诚的性情。展览以竖排繁体文字配以齐白石画作,通过精心的布置安排期望尽力营造当时的文化氛围。一至四层的展厅以白石自述与白石藏品并置、作品题跋与白石诗稿中相联系的部分相互对应,展览还增设多处互动环节,多媒体播放、触摸屏、仿真诗稿等,为观众呈现一个别样的纪念展。展览希望通过独特的叙述和呈现方式,拉近观众与白石老人的时空距离,营造出观众与齐白石先生相互对话交流的感受。
第二,由关蔚山捐赠的齐白石《十二属图》首次展出
由北京市民关蔚山捐赠的齐白石《十二属图》也首次展出。在关蔚山捐献的这批作品中,最珍贵的莫过一套《十二属图》,即十二生肖。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而画十二生肖确实罕见。白石老人在《十二属图》题跋中写道“藯三(山)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 八十五岁白石,乙酉” 原来关蔚山请齐白石画十二生肖,可齐白石因为其中的龙是虚构之物而加以推却,于是关蔚山就请厂肆每年向齐白石求两三张画,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集齐了一套十二生肖。从画上的年款来,最早的《如此千里》作于1940年,而《桃猴》则作于1944年,正如老人所言“用心四年,始集成”。而此时两人也结下了笔墨缘,成为好友。当大功告成之日,关蔚山请齐白石为之题跋,齐白石欣然题下了这段跋语,可谓艺坛佳话。由此,我们得以看全白石老人所绘的散发着浓郁中国情调的十二生肖图。此次展览还首次展出了齐白石早年以双钩的方式钩摹谭仲牧的四条屏。
第三,现存最早的一段的“一出一归”日记《癸卯日记》
进入二层展厅,主题墙背面、由电脑制作的动画详细描绘了齐白石在1903年3月1日到6月29日约四个月时间,齐白石由西安游历北平再回湖南湘潭的行迹、见闻、交游与艺术活动。1902年(壬寅)秋,齐白石40岁。在西安任职的友人夏午诒来信,请齐白石到西安教其如夫人姚无双学画,并寄来束修和旅费。同在西安的友人郭葆生也写信说,作画刻印不能“株守家园”,必须“于游历中求进境”,在夏午诒、郭葆生二人的推动下,齐白石欣然成行,于当年12月中旬到达西安。在西安,齐白石课画之余,游历了诸多名胜古迹,结识了时任陕西臬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第二年春,即癸卯3月初,夏午诒进京谋职,齐白石随行。居京三月余,到6月底,走水路经天津、上海、武汉返回湘潭。此为齐白石的第一次远游。《癸卯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从癸卯(1903年)3月1日到6月29日约四个月的行迹、见闻、交游与艺术活动。展厅二层以动画的形式,描述了齐白石《癸卯日记》游历时记录下的连续片断。记录了在北京的三个多月,齐白石看了许多古画、古印,与卓有见识的鉴赏家多有过往,眼界、胸襟大为开拓,使我们对齐白石“远游”时学习传统的认知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第四,寂寞之道——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从艺总结
齐白石的日记及诸文,除个别篇章和个别论画段落外,都没有发表过。齐白石视艺术为“寂寞之道”,从不宣传自己,这些日记和文章也向来不示人。老人逝世后,家属把包括手稿在内的遗作捐给拟建中的齐白石纪念馆,因种种原因,纪念馆未建成,这些遗作被辗转收藏于北京画院,其中手稿部分从未系统整理和发表过。今天,这批手稿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向世人提供鲜为人知的有关齐白石生活、思想、情感、性格、交游、成长和艺术创造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对齐白石研究和20世纪美术史研究,更是极有意义的事情。手稿中的日记与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整理加工的《白石老人自传》相比,是零散、片断的,但它们具有相对时间段的连续性,很强的细节真实性,是近距离了解齐白石的原始记述。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 展览的意义在于整个板块中没有更多的说教与阐释,而是以白石自述做蓝本,展览以院藏作品、手札为基本元素。齐白石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在诗书画印各方面成就在于自身的刻苦努力以及敏感的艺术潜质、在于一生中得力于胡沁园、樊樊山、王湘绮、夏午饴、郭葆生、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贵人相助”、也在于他的长寿与健康。而这些成功的要素中,他的勤奋是最重要的。从展览中陈列的一本本日记、诗稿、手札可以想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的长者在“五出五归”的路途中于驿站、于舟中、于邮亭提笔舔墨,匆匆记下当时当地的所思所想。这些长年积累下的心得体会完好地呈现在此次展览上,让我们有幸能够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更为深入的体味老人笔下的艺术情感世界。
《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正式出版
为了配合“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2013年10月,北京画院已先期出版了《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五分册),完整呈现北京画院收藏的所有齐白石手稿,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不仅可以为齐白石研究提供新的史料,而且这些手稿本身也可以作为书法作品来欣赏。该书以简洁大气的装帧设计、便于阅读的开本和纸张,较多的印数和较低的定价,使更多的研究者拥有第一手的资料,对于推动齐白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