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洋)“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20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昨日亮相广东美术馆,本次展览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徐悲鸿、黄胄、吴作人等众多20世纪中国画大师的近百件绘画精品,本次展览也成为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上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
本次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梳理出北京画坛在上世纪中国画发展衍变过程中的景象与脉络。通过对当时艺术生态的复原,对艺术家创作环境的追溯与解析,诠释与重现一个立体的、全息的、活着的“京派”。展览主办方表示,对于“京派”概念的厘定,至今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这并不该减损上世纪早期北京画家群体在整篇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据了解,京派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即如今的北京画院)的成立,从国家的层面吸纳了重要的京派画家,使得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在以西式美术教育为主导的学院体系之外找到一种平衡。
展览主办方表示,近年来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开始对京派绘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总体来说,关于京派绘画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的状态,一些学者对京派绘画的研究还多半出于自己个人的学术兴趣和识见。从整体上说京派绘画研究还没有得到美术学界的有效关注,其历史价值与意义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学理上的深入辨析。时至今日,在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叙述的整体框架中,京派绘画仍未得到其应有的评价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