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彦国
耿雪是个有故事的人,但她从来不在作品里直接讲故事,她把故事抽离了,只剩下那些象征性的形式存在和刻意营造的气氛,或者称做气息。对于她来说,作品的形式就是内容,两者不分,她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嵌入作品,也涂抹在表面。她对作品的“精心打扮”像是对自己,每个作品都是自身的一部分。在她的作品中,未见戏谑和调侃,只有认真、仔细、敏感、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和理性被抽离之后的痕迹。
说到耿雪跟瓷的关系,她待瓷如知己,有种“惺惺相惜”的怜爱。她说瓷和她同质,瓷身上很多性格跟她相似,后来她也说其实很多东西在她眼里都是同质的。但我想,她说的瓷是指她的瓷,她创作的瓷器世界,她说的很多东西也是她眼里的很多东西,她发现了它们。透过耿雪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每个作品都带着艺术家自己的体温”等类似公理性说辞在这里不再是废话,我至今没有见过有其他艺术家能烧制出类似耿雪的瓷,美丽、光鲜、脆弱、妩媚、鬼魅、阴郁、精灵、孤独、自由自在等杂糅一起,极具个性,与众不同。
《海公子》是耿雪新作,历时一年,这是一部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而拍摄的电影短片,令人惊叹。影片针对瓷器特别布光、逐格拍摄,在艺术家倾心打造的瓷器世界——孤岛森林里,一个唯美、情色的聊斋故事在瓷器光与影的变幻中展开。瓷的声光色与生动凄美的聊斋故事“气味相投”,相辅相成。读过《海公子》原作的或许知道,其故事性一般,初看似乎有头没尾,仅仅是个关于性和爱情的鬼故事而已。但是如果读者打开想象,循着那些富有情境感的词汇,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很明显,耿雪的《海公子》重点也不在叙事,她用自己特有的语言——瓷,把整个故事“描绘”得光怪陆离,情色、暴力、唯美、神经质、虚假和真实等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说艺术家改编了蒲松龄的原作,也可以说她用现代的绘画、雕塑、影像等综合艺术手法重新注解了《海公子》。但是从艺术家自身创作角度来说,不管古典小说,还是现代电影,不管二维绘画还是立体雕塑,她的主角却只有一个——象征艺术家本人的瓷,瓷就是艺术家自己的化身。看完电影初稿时,她说她的整个电影都为了表现“瓷”,她也说,“其实海公子也可能是臆想出来的,是那女的或者张生的恐惧心理,海公子无处不在”。
以《海公子》为题,是引子,也点出了它在整个展览中的重要性。同时展出的还有耿雪近些年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其他瓷器、短片、摄影、版画、手稿、纪录片等,借此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耿雪的艺术创作历程,看她如何娴熟地在绘画、雕塑、影像等语言手法的转换对接中体现其艺术观念的转变,如何解构和突破传统的雕塑思维模式,建立起自身新的“雕塑”语言和形式。
不得不说,某种意义上,她的所有作品源于“雕塑”。(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