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品展览 >> 125件明清宫廷文物展出:现帝王吉服缂丝龙袍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品展览 >> 125件明清宫廷文物展出:现帝王吉服缂丝龙袍

125件明清宫廷文物展出:现帝王吉服缂丝龙袍

作者:佚名      藏品展览编辑:admin     
“缂丝”龙袍 “缂丝”龙袍 扇子也是贵重的饰品 扇子也是贵重的饰品

  日前,“家在紫禁城——开封市博物馆藏明清宫廷用品展”在海口开展,共展出明清两朝500年间宫廷所用的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文房用品及皇帝穿过的新装等共计125件文物,从多个侧面展示了紫禁城中的多彩生活。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拥有庞大的宫廷服务机构和稳定的物质财富来源,可以满足帝王及其亲眷维持奢华生活的需求。又因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繁荣,清朝宫廷用品无论是家具、摆设、器皿还是配饰,无一不是用料上乘、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该类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次展出的展品均为二级以上文物,更是清宫用品中的精品。在当时,不要说寻常人家,就是达官贵人也难得一见,必须是得帝王赏赐才能拥有。”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告诉记者,正因极少在市场流通,这批展品数量稀少,更显珍贵。

  釉里红

  瓷器中真正的贵族

  在展出的多件瓷器中,曾广庆尤其喜爱一件雍正时期的鱼纹碗。细观此碗,三只小鱼鲜艳欲滴,摇曳于纯净的白底之上,格外惹人喜爱。

  “你可以看到,这三只鱼虽然活灵活现,但并不十分写真,而是追求一种形似,这在追求画技逼真的中国古代是很难得的,与现代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有相似之处,所以尽管简单质朴,但也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曾广庆告诉记者,其实,这只鱼纹碗的珍贵之处,除了造型优美、设计奇巧之外,也在于它采用“釉里红”工艺制造。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再于上面施一层透明釉,让铜在1300度的高温还原焰中发出红色,且紧紧“锁”在釉下,所以名叫“釉里红”。其最大特点是制作工艺复杂,烧制难度大,因此成品率极低。

  “‘釉里红’虽始于元代,但当时工艺很不成熟,成功烧制的‘釉里红’可谓凤毛麟角。”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若是柴窑中火候不到,花纹则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而若是火候略过,铜离子便从釉层中挥发逸出,呈现飞红或褪色现象,纹饰断裂。曾广庆认为,哪怕到了明代,“釉里红”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成品仍多为黑红色,不够鲜艳纯净,不算精品。到清雍正时期是“釉里红”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所成“釉里红”瓷器均颜色鲜艳,设计具有时代感,整体视觉热烈而又含蓄。这只鱼纹碗便是代表之一。而清中期之后,皇家崇尚节俭,官窑生产的瓷器数量不断缩减,工艺也因不受追捧而开始下降——胎体渐粗、釉汁渐稀、釉里的红色发黑……“釉里红”仿佛度过了它的巅峰,开始走向衰落。也正因如此,在当前的收藏市场上,“釉里红”才格外珍贵。

  “鱼纹是否写实才算精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曾广庆说,“釉里红”近年来已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热点,哪怕是残片也价值不菲,可谓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雕漆

  细微之处见雍容

  一个“春”字之中,巧妙地融入了寿星的图案,之下,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八宝”图案,寓意吉祥圆满,热热闹闹地簇拥着。细细看来,刻刀所到之处,无不纤毫毕现,人物动作、表情栩栩如生,足见雕工之精美、技艺之高超。

  这只雕漆“春寿盒”是此次展览中为数不多的一级文物,产自乾隆时期。“其实,同一个时期的雕漆作品很多,可能与这只‘春寿盒’一样定为一级文物的,寥寥无几。”怎么给文物定级别,曾广庆认为,不仅要看年代,还要看工艺,一级文物必须是能够代表那一时期此类工艺的代表作品,“就如这个‘春寿盒’,盒上的人物均不满1寸,但毛发、纹理细如发丝,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它雕了足有5、6层,又有红色与墨绿色相互衬托,整体图案显得立体动人。”

  雕漆,又名剔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是明清两朝宫廷喜用的奢侈器物,制作工艺极其繁复——以木料或铜做胎,以天然大漆为原料,一层层往胎体上刷,每刷一道要阴干半日,一般20道漆方能刷出1毫米厚度,仅完成这项基础工程就需大半年时间。刷漆完成后,工匠要在漆层上雕刻出山水、花鸟、人物等丰富的图案,要求精美考究、富有立体感,彰显出浓烈而沉静的皇家贵气。据考证,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就对雕漆特别钟情,甚至亲自任命漆雕生产工作的负责官员,还将漆雕上升到御用、国礼的高度。

  “这只‘春寿盒’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的底部有落款,研究文物多年,所见的落款漆器并不算多,不同于瓷器。虽然没有落款,同样能通过科学手段对漆器的年代进行判断,但有了落款,它的‘身份’就更为明确,时代特征也更明显。”曾广庆说,乾隆时期,清朝国力强盛,有这样精巧的漆器使用顺理成章。

  可惜如今雕漆工艺也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走向了没落,大多年轻人不愿耐心学习这项动辄耗费一年时间方可完成一件的,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只能在博物馆中再见这些国宝,怀想千年之前的优雅雍容。

  缂丝龙袍

  带给人们无尽想象

  其实,在展厅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进门左边那两件铺展于墙上的龙袍。尽管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曾为哪位帝王所穿,但从其马蹄袖口略微磨损的痕迹可知,它必然曾被某位清代帝王所喜爱,多次穿着。

  两件龙袍纹理相似,均为清代帝王吉服(也叫“彩服”、“花衣”)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筵宴,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此外还应配穿吉服冠、吉服带、衮服,才能称为完整的“吉服”。

  虽用处相同,但这两件龙袍其实也各有千秋。一件为“袷袍”,以刺绣工艺为主描绘图案,轻薄透气,穿于春夏;而另一件则为“棉袍”,应穿着于秋冬,可御风寒。这其中,“棉袍”相对珍贵,只因它采用“缂丝”工艺织造而成,哪怕是手艺纯熟的工匠也需几人围坐,花费数月时间方可制成,人力物力成本可谓巨大。因此,自古“缂丝”制品便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什么是“缂丝”?《玉篇》有答:“缂,织纬也。”

  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缂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的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初,缂织技法是用于毛织物,至唐代才开始将此法用于丝织品,于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但所产织品仍多供宫廷使用。

  “说起来,‘缂丝’工艺与黎族织锦还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直接纺织而成,所以必须要手工精心制作。黎锦昂贵,可知‘缂丝’织造的衣物也是如此,何况此乃帝王所穿之物,更是价值连城。”同时,由于“缂丝”工艺能自由变换色彩,织成的用品富有感染力,是历代宫廷喜爱的藏品,民间一般不允许越制收藏,因此传世之品十分稀少。曾广庆还打了个幽默的比方,“景德镇的官窑一年产出瓷器少则上万件,多则难以计数,而皇帝才有几人?龙袍自然更是少之又少的。”

  曾广庆还说,收藏衣物对所处环境的温度、干湿度要求更为严格,还要防止虫蛀,保存相较于其他藏品更难。此次展出的两件龙袍不仅衣体完整,且纹路清晰、色彩鲜亮,是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和开封市博物馆尽心呵护的结果,其中付出的心血与成本,只为了数百年后它依然光艳如初,守护着人们对于神秘而遥远的紫禁城,那份无尽的想象。

  记者 陈蔚林 图\海南日报 记者 张茂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