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聚集地798最初举起艺术节的大旗,让其先锋色彩更为鲜明。日前,北京798艺术节开幕。不过其本身也早已由民间走向了官方,由艺术展示中心走向艺术交易中心。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798未来将向外扩展,延展成为一个面积约6.1平方公里的泛798艺术区。据悉,798艺术节将持续至10月19日。
此前便取消主题展的798艺术节今年依然以主题系列展、同盟系列展、特色活动等七大项近百场艺术活动构成。其中,主题系列展包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洛杉矶计划”上演的洛杉矶艺术家的首次中国大规模亮相,也包括佩斯北京开幕的刘建华“方”个展等。同时,其主题也延续了去年的“艺象·融合”风格,今年命名为“艺象·时空”。
798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国华告诉记者,今年的主题主要聚焦于时代的变迁,“798从之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享誉中外,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主题之下的艺术节让公众在一个时空的转换中更多地了解798,了解798的变化发展,真正的当代艺术是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而798艺术节便是一个渠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798艺术节主办方有意地简化了形式,不再亲力亲为地办雕塑、摄影以及开闭幕式等活动项目,而是让更多的园区机构专业力量参与进来。为此,张国华说,今年的798艺术节整体成本至少降低了四成。
■ 争议
艺术节已不先锋?
怎样的艺术节是好的艺术节?新京报记者采访各方人士,答案也不尽相同。798艺术节也几乎成为798艺术区的缩影——从先锋发起地到如今艺术机构与时尚商业的相互挤压。
正方
与平常展览无区别
最初的798艺术节采取策展人策划主题展形式,这成为该艺术节的一大特色。2011年艺术节取消主题展由专业策展人策展制度,演变成主题系列展。如今的798艺术节被认为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色。最早进驻798园区的艺术家李象群告诉新京报记者,798艺术节最初是民间、自发的,“很有意思。”而现在感觉798艺术节已经雷同化,没有798独有特色。
而艺术评论家杜曦云曾策划过此前798艺术节的主题展,在其看来具有主题展的艺术节学术性更强,可以通过主题展聚焦一些艺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在他心目中的798艺术节是每一届能聚焦一两个问题,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展示,进而有着学术的探讨,而如今采取由艺术机构构成的主题系列展“又与平常的798内展览有何区别?”
现在表现得更多元
反方
不过,作为798管理方则有另一番看法。798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国华告诉记者,“今年的艺术节实行‘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现在是让各个艺术机构主动为798做事情。艺术机构也切实体验到艺术节为他们带来的影响,参与性更加积极和广泛,因此今年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自觉将全年中黄金的展览预留到了艺术节的档期。这样既保证了艺术节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也大大降低了成本,今年至少降低了有四成。”
而对于798艺术节失去先锋和学术色彩的质疑,张国华则表示,“当代艺术始终是提问题的艺术。此前可能更为先锋,而现在表现得更加多元。看上去不那么尖锐、针对的问题不那么突出,矛盾不那么激化。但它始终在提出问题。”
■ 路在何方?
聚集展览、会展、拍卖行
798最初是艺术家的聚集,其第二阶段则成为了展览展示中心。而在798管理方看来,798未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则应该是产业发展、文化交易等的功能提升。为此,此届798艺术节也大力提倡了艺术消费,并列入了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的项目之一,“我们希望在艺术节内,通过园区文化消费,让大家品味艺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张国华告诉记者,未来798将成为艺术展览展示中心、会展中心、当代艺术博物馆、拍卖行聚集地,“各种能承载当代文化交流的功能都将出现。”为此,整个园区也在做拓展规划,在保留原来老区的基础上,形成周边6.1平方公里范围内泛798艺术园区。
事实上,不少艺术机构已经嗅到了这种发展趋势。记者了解到,798南边的达菲艺术大厦便于日前举行了开幕仪式,并举行了达菲艺术“重读时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翰海拍卖“翰海20周年庆典拍卖·现当代精品展”等四联展。而进驻该艺术大厦的便包括了达菲艺术、翰海当代艺术中心等。
■ 大事记
2004年4月24日
第一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开幕,主题为“光·音/光阴”。
2005年4月30日
第二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开幕,主题为“语言/寓言”。
2006年4月28日
第三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开幕,主题为“北京/背景”。
2007年4月28日
大山子艺术节变身为“798艺术节”。
2008年9月28日
主题展“艺术不是什么——中国当代艺术的45份问卷”。
2009年9月19日
主题展“‘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申’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2010年9月18日
主题展“塑造未来———作为全民教育的当代艺术”。
2011年9月24日
取消主题展,以“多元、实验”为主题。
2012年9月22日
举办“798十年精选海报展”。
2013年9月21日
主题为“艺象·融合”。
C06-C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