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术馆即将举办“看见的时代:影会时期的影像追寻”摄影展,展出135位摄影家近500件摄影作品,带领民众从这些老照片重温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台湾。策展人、影像工作者简永彬表示,展中一半以上摄影作品从未曝光,全是透过田野调查而来,相当珍贵。
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横跨日本殖民台湾末期、光复初期至农业将转型阶段,这时期台湾社会的人文风景,全都留驻在一批摄影师的照片里。除了外界熟知的郎静山,台籍“三剑客”张才、邓南光与李鸣雕,有更多是散居台湾各地的业余摄影师,他们的名字与照片随着时间流逝,被湮没及遗忘。
简永彬解释,上世纪40年代台湾各地成立许多写真馆,“写真馆培养出一群摄影爱好者”;1950年5月4日,蒋经国指示张道藩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并增设摄影委员,这是在“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戒严令中,被认同的艺文团体。
1953年“中国摄影学会”在台复会,38位发起人有4位台籍。此后陆续核准成立台北市摄影学会、台湾省摄影学会,其他各地摄影学会有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成立,开启了上世纪60年代影会时期的盛况。
当时台湾摄影界分成写实摄影和画意摄影,既有中国传统画意,也有现代写实主义的开拓。“这时期,台湾是业余摄影领航的年代,至少到1970年代末”,简永彬认为也是华人世界最丰足的一段时期,“放眼亚洲,除了日本,都没这么丰盛的照片出现,这阶段的台湾摄影是台湾的瑰宝。”
简永彬表示,除了展出的照片之外,还有许多来不及补遗,“政府应尽速推动摄影文献资料普查计划,这与摄影博物馆的成立不相违背”,简永彬认为台湾要建立岛内的摄影史,例如台湾人拍的第一张照片等,“一张照片就是丰富的世界,图像的搜集很重要,台湾摄影不能只堆栈西方理论,摄影史纲的建立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