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潮从“硬件再发明”的科技达人已经蔓延到了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先进分子。近日“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91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便呈现了中国近两年艺坛兴起的“创客”热潮。主办方将艺术创客概括出共智场、源代码、云生产、E循环四个表征,并创新性地引入“未来方程式——第二届CAFAM未来展跟踪计划”在798艺术工厂展出。该展总策展人徐冰称希望该项目能够成为一部中国青年艺术生态的演变史。不过在新青年新艺术如此这般众声喧哗下,艺术评论家顾振清指出,徒留喧哗而不见令人深刻印象的作品,也不利于展现青年艺术家个体艺术发展的状态。
策展 微信聊出一个展览
从2011年兴起的青年艺术项目赢得了各大艺术机构的青睐。即使是四年后的今天,青年艺术家项目依然成为新年开篇的主角。类似1月10日至1月19日的“2015年度三里屯太古里年轻艺术家奖”便展出了入围的12位艺术家的百幅作品,而拥有强大学术背景的中央美院也介入了这场未来之星热潮中。
CAFAM未来展作为学院主导的青年艺术项目,策展团队希望从一开始便考虑与这几年来很多机构所做的青年艺术项目拉开距离,在社会现实与青年文化的基础上,触摸到当下青年艺术及文化的脉搏。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告诉记者,在全球化时代,新技术、新思维不断涌现,这也给艺术创作造成了困惑,尤其是青年艺术家更愿意去回应新时代。
为此,此届未来展借用并引入“创客”为主题和切入口,以此提示在新的技术革命时代,青年艺术家的思想方法、创作方式、审美控制以及分享创作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事实上,“创客”不仅是此届未来展的主题,也贯穿了从策展之初的整个展览行为。“‘创客创客’所激起的思想的碰撞、语词的争论、内容与方式的讨论等,都为我们策展团队带入了新的思路及精神与知识的享受,”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指出,在整个策展中,新的公共交流方式——微信成为了这一届策展思想展开与深化的重要载体,策展团队在微信上公开讨论的文字,足以编辑成为一本厚厚的“策展语录”。
展览 四张面孔描绘“创客”
如今的中央美院美术馆从一楼到三楼到处充斥着大手笔的制作,超炫的多媒体艺术以及贴着国际化标签的艺术成了这次展览的主角。甚至一楼展厅已经变成科技创新、网络生成方式的现场,所有这一切都在标榜着青年艺术家的众声喧哗,也彰显出学院后盾。
但究竟这群艺术“创客”的面目是如何得以呈现的?由徐冰、王璜生等组成的策展团队希望从四个方面能厘清这些创客,其中包括了共智场、源代码、云生产、E循环这四张面孔。
四张面孔各有不同,但其内在也与科技、互联网时代有关。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量的作品都呈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类似艺术家苗颖便是一位生活在网络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新媒体艺术家。从2007年的作品开始她始终对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警觉,并一直在拟像与真实间找到代表我们时代的图标。此次展出的《景观.gif》,便营造了一个充斥着iPad、躺椅、毛毯构成的网络生活景观。
■ 什么是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目前,国际上关于“创客”的概念尚无标准定义,而人们对其约定俗成的定义是: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 展讯
●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
场馆:中央美院美术馆
时间:即日至3月1日
■ 反思
对科技创新没有深入探讨
此次展览将艺术创客归纳成四张面孔也被质疑成仅是一场学院内的自说自话,过于概念化。对此,艺术评论家顾振清告诉记者,此次参展的作品虽然与“创客”这个主题有相连,但与子主题这四个表征的关系却并不明显,“展览更多的是概貌性地发现、发掘年轻艺术家创造性的工作,他们的创作对于科技进步的适应性。但尽管有着对科技创新、网络生存方式的现场展示,却并没有对此的深入探讨。”
而且精彩作品缺席也一度被质疑。顾振清指出,虽然未来展看上去很热闹,有着应景的主题+景观,双年展的规模+架势,而开幕式也有着嘉年华的气氛+人气,但在如此这般众声喧哗下,个体艺术家反而是淹没了,看完以后并无令人印象深刻的创作,“其实参展艺术家规模可精简,可以考虑让每个艺术家有更大的空间及可能呈现其创作的历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