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宋宇晟) 刘韡大型个展“刘韡:颜色”新闻发布会6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本次展览将于2月7日正式对公众开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士明评价刘韡的这次展览是“任性”和“写意”的。他说:“因为刘韡把他工作室的感觉和状态最大限度地保留在了展厅里。”高士明指出,正因为展厅中体现了刘韡工作室的状态,所以这次展览“是一次占领,而不是展示”。
“不标准的中期回顾展”
刘韡,当代艺术家,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参加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第九届里昂双年展、第六届釜山双年展、第四届广州双年展、第11届沙迦双年展;2008年荣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最佳艺术家奖。
作为一名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艺术生涯的艺术家,刘韡的这次展览被定义为一场“不标准的中期回顾展”。之所以说它“不标准”是因为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新作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回顾”。但展览的介绍中同时写道,“这既是一次对他(刘韡)全部创作的总结,也是一次对他(刘韡)未来潜在走向的构想”。
以“颜色”之名:黑、白也是颜色啊
虽然本次展览名为“颜色”,但展厅中并没有如惯常理解中关于“颜色”的缤纷阐释,取而代之的是占据了展厅大部分空间的单色调作品。甚至就连展览的海报都只有黑白两色。刘韡说这其实算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因为黑、白也是颜色啊”。
其实,对于“颜色”的理解也延伸到了刘韡对于艺术的态度。发布会上,刘韡说到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我认为艺术不是知识,也不是用来给别人讲知识的。我是希望把其中所有的知识去掉,还原成最基本的一个状态。”
这次展览“是一次占领,而不是展示”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士明看来,刘韡的这次展览是“任性”和“写意”的。“因为刘韡把他工作室的感觉和状态最大限度地保留在了展厅里。”
高士明指出,正因为展厅中体现了刘韡工作室的状态,所以这次展览“是一次占领,而不是展示”。“这里展览和作品的关系是打通的。这非常像他工作室里的状态。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的所有作品的边界是混淆的、模糊的、打通的。他的工作室有旺盛的生产力,这个生产力现在被转移到了798,占领了这个大展厅。在我的理解里,对刘韡来说,工作室不是一种特定的空间,而是一种方法。”
他解释说:“这就像建房子所需要的脚手架。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房子建完之后,脚手架要拆掉。但在刘韡的工作之中,空间和物同样重要,目的和方法同样重要,脚手架和用脚手架搭起来的东西同样重要。他的脚手架始终在场,和房子不可区分,互为表里。”
刘韡和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达打开了一个很大的可能性
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则从更为宏观的当代艺术史的角度去解读了刘韡的艺术。在他看来,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艺术“都是在反对95年以前的那种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潮流所建构起来的(艺术形式)”。而刘韡恰恰属于这一代艺术家中的一个。
然而,皮力并不认为刘韡完全反对艺术的观念化,他说:“刘韡更多是通过完全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反对艺术的观念化。他所有的观念都围绕着视觉来进行的。他在用很‘视觉’的方式,但实际上还是谈的观念层面上的事。”
皮力认为,刘韡和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正是“打开了这种视觉上的可能性的那扇门”。而之后,“下一代的艺术家又会打开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达打开了一个很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究竟是什么,我想还是一个刚开始的阶段,但毕竟这个门是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