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记者刘丽琴 摄影报道)2月7日至5月10日,“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从华沙国家博物馆带来了近350件艺术品,涵盖15至20世纪的绘画、雕塑、装饰艺术和工艺美术品等门类,其中既有华沙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也包括波兰其他几家大型博物馆和机构的收藏,这是波兰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亮相,这些展品也反映着波兰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对于波兰,除了家喻户晓的肖邦的音乐外,大多数中国观众并不熟悉,此次展览按时间顺序分成六个单元:
“中世纪艺术”单元呈现15世纪的宗教艺术品,如祭坛绘画和雕塑,金匠制作的精美的仪式物品以及神职人员所穿的华美法衣;
“传统波兰艺术”单元则展现16~18世纪“萨尔马提亚”时代为皇宫和贵族服务的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萨尔马提亚肖像画”。其中,棺材肖像画是早期肖像画的一个特殊变种,几乎只见于波兰,它与那时广泛流行于波兰的丧葬习俗密切相关。肖像画和古典的波兰服饰、品类繁多的手工艺品、装饰精美的武器以及高水平的纪念章和袖珍画共同构筑了传统波兰艺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波兰衰落和丧失独立时期的艺术”单元展现18世纪末波兰被瓜分时期的艺术作品。波兰国力衰落之时,艺术却迎来了一段时期的发展,这得益于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对宫廷内外艺术的大力支持:建立了现代艺术机构,如国家博物馆和美术学院,同时还吸引了一批杰出的海外艺术家。最著名的海外艺术家是波兰化的意大利人马切洛·巴恰雷利,他为波兰王宫创作了一系列有关波兰历史题材的大幅画作;
“被压迫时期的‘国家精神’艺术”单元展现19世纪处于政治压迫之下的波兰艺术的非凡创造力。国家独立地位的丧失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的功能、赞助人和观众都发生了改变。新观众们对于国家的过去、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以及民间风俗很感兴趣,这些需求带来了历史画、风景画、肖像画以及风俗画的繁荣;
“‘青年波兰’时期艺术”单元表现19至20世纪之交“年轻”和“新颖”的波兰艺术。这一时期也是波兰绘画的“黄金时期”。当时绘画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与诗歌和音乐联系紧密,比如彩色玻璃窗《天父——创世》、亚采克·马尔彻夫斯基的《死亡》。
“现代艺术”部分中,观众将欣赏到20世纪以来波兰艺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享誉世界的“波兰招贴学派”的招贴画作品。波兰招贴画是一种“可塑性强”且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非常规的构思和联想、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以及浓烈鲜艳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博莱斯瓦夫·茨毕斯的《春》、塔德乌什·坎特的《雨伞与隐形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