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民网】红火热闹的甲午马年已经过去,沐浴着宁和安详气息的乙未羊年欢快地到来。我们的祖先如何做出有关羊的精美艺术品,不妨去博物馆里探索与发现。
本报记者撷取的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院馆藏“羊”精品,这只是一部分,读者可在春节期间亲自去博物馆里“数数羊”。
上博国博两尊“四羊”重器
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的两尊以羊为主题的青铜器非常值得一看。
“四羊首瓿”制作于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馆藏),高38.8厘米,重1.4千克。本报记者在上海博物馆展厅看到,在这件器物肩上铸有四只羊头,所以命名为四羊首瓿。瓿是一种盛酒器。装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肩上四个高浮雕羊头,羊角弯曲,双目进行了艺术夸张,突出而醒目。羊首是用两次铸造法铸造的,先铸成瓿的主体,在肩上相应地留出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铸成羊首,因此肩上某些纹饰被羊首掩盖着。羊首两边各饰一独角单足张口尾上卷的龙纹,是龙的侧面形象。羊的造型比较抽象,其羊角的部分比较写实一点,但是整体极其漂亮,就像四只美羊羊。
青铜器“四羊首瓿”可以带回家,上海博物馆艺术品中心将这件著名的青铜器做成了衍生品,这个漂亮的DIY折纸是以羊年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作为蓝本的,通过简单的切割、压褶、插接等步骤组装,完工后成为独特的羊年装饰品,中间还可以放入蜡烛灯,春节点起很漂亮,是送给孩子们当礼物的有趣玩意儿。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堪称以羊为装饰元素的中国古代文物中最不容忽略的一件。这件商代的艺术珍品,肩部四方各铸一个卷角羊的身躯,形象宁静而威严。器形与动物形象浑然一体,造型雄健,铸造精美,堪称为商代晚期青铜器中的极精之作。它不但造型华美、刻画逼真,其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坎坷经历,更令人感叹。此尊1938年出土于乱世,在文物商贩倒卖前被当时的地方政府及时截获,随后却在躲避日寇战火的转运途中遭遇轰炸,二十多块碎片沉睡于银行仓库而不为人知。销声匿迹十多年后幸被访查并修复,终得重生。
乾隆下旨要用“三阳开泰”
上海博物馆有一只清道光·粉彩的三羊碗,这件文物出自官窑,款识:“大清道光年制”青花篆书款。粉彩三羊开泰碗始于乾隆,但传世者多为道光御窑制品。乾隆帝曾有旨意,宫中年节时要用“三阳开泰”器物,故此题材碗为御窑厂新春时贡御之品,以祝福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此碗通景绘三只白羊漫步于天竺牡丹丛中,又有腊梅盛开。另面御题诗:“素萼枝枝封蜜蜡,明珠颗颗迸珊瑚”,落矾红“先春”、“色古”、“香清”三方矾红小印。按此三印前只出现于雍正、乾隆造办处珐琅彩器之上。细审此道光碗,除绘制精美外,其牡丹花部分以厚重的胭脂料彩绘就,颇有珐琅彩风致。故此种碗的等级在一般道光官窑之上。
上博另藏明嘉靖景德镇窑青花松竹梅三羊图碗,呈仰钟式,敝口外撇,深腹,矮圈足。里外青花,口内沿饰以锦纹,碗心画一麒麟,外画三羊,三羊神态各异,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取三阳开泰之意。此碗圈足镟削,胎釉间泛赭黄色,白釉肥润泛青。青花纹筛新颖,色泽浓艳而不晕散,为典型嘉靖回青之作。底有青花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落款。
上海博物馆专家介绍,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并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而受到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原始人群的崇拜。在中国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中也有不少羊成为图腾的痕迹。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都出土过陶羊,这些陶羊塑造得生动逼真,反映了远古人民的动物崇拜意识。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也发现绘有羊纹图案的器物。在青海民和县边墙村出土的辛店文化彩陶壶上也有羊角的图案。进入商周时代,人与羊的关系更加密切。殷墟出土了大量的有羊形元素的青铜器、玉器。有的青铜器上还刻有羊形族徽。在很多青铜器上都铸造了羊头纹和羊角纹等。
民间有用“三阳开泰”为一年新始的吉祥语的习俗,开泰表示吉祥亨通,又因为“羊”与“阳”同音,所以民间绘画中常画三羊为吉祥如意,万物更新的气象。(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