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影 薇 冉
编者按:4月20日,发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的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也给四川各地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文化遗产带来严重损失。伴随着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四川省文化厅芦山地震应急指挥部于21日起全面启动了文化口灾情评估,并及时开展预算调整及资金打捆,支持灾区文化重建相关工作。
纵观近年来曾发生严重震灾的世界多国,包括文化遗产抢救与修复、公共文化设施维修与重建等在内的文化重建均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具有心灵慰藉和精神支持的重要意义。
智利:催生文化新政与立法
坐落在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智利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震之国”,自1973年以来,该国已经发生了13次里氏7.0 级以上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地震,造成800多人遇难,100多个历史古迹遭到损害。
面对灾难,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组建国家重建办公室,负责抗震救灾、恢复民生,其重要任务之一是重建受损文物和文化设施。重建办公室在第一时间对文物受损情况进行评估,并由财政部紧急调拨资金。另外,政府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智利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对文化事业的主导地位,加强其与政府其他部门及民间组织的协同合作,避免部门间的职能交叉,并对委员会的工作绩效进行常态化的考核和评估。
随后,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例如,皮涅拉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修订《古迹遗产法》与《文化事业捐助法》。修订后的相关法案不仅加大对古迹损毁当事人的惩罚力度,更加强对于民众自觉尊重文化遗产价值的道德指引。
海地:国际社会助力文化重建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包括大教堂、总统府在内的所有标志性建筑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原已被海地列入了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候选名单的雅克梅勒也在地震中遭到严重毁坏,许多公立和私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也在地震中被摧毁。 地震发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承诺要为抢救海地文化遗产竭尽全力。海地文化遗产国际协调委员会在此背景下得以成立,该委员会与海地地方当局合作,为海地政府修复文化遗产提供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曾在巴黎举办题为“重建海地社会、文化与知识结构”的论坛,针对海地文化重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与战略进行了深入讨论。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拨出了约45万美元用于包括海地国家历史公园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目前,海地虽然在国际各方的援助下修复了大批基础设施,但震后相继发生的飓风、水灾、霍乱等灾害使得重建工作几度陷入困境。海地的重建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
土耳其:形成灾难防控机制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中部和西部地区发生里氏7.4级地震。同年11月12日,土耳其西部地区又发生里氏7.2级地震,两次地震使千年古城伊斯坦布尔市的众多名胜古迹惨遭破坏。
震后不久,土耳其政府就针对伊斯坦布尔市名胜古迹开展了以减小地震风险和防范未来灾害为目标的调查研究项目。在这一项目框架下,专家组对伊斯坦布尔市辖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建立起文化资产数据库,收录了市辖区文化遗产的收藏环境和文物价值等信息。据此制定出详细的重建方案,并提出应对灾害的技术性防范措施建议。此后,数据库成为伊斯坦布尔市66家博物馆的管理指南,根据数据库的相关内容和给出的建议,博物馆通过使用塑料护板、改变照明系统、制定疏散撤离计划、为社区志愿者提供培训等方式,让藏品得到了科学的保存并形成了有效的灾难防控机制。
新西兰:废墟上诞生艺术胜地
1931年2月3日,新西兰纳皮尔遭遇里氏7.9级大地震,只有1万居民的小镇瞬间被夷为平地。当时媒体曾预言“纳皮尔在地图上将被永久地抹去”,令人惊叹的是,纳皮尔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并在70年后的今天成为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博物馆”“世界最好的装饰艺术城”。
地震前,纳皮尔以维多利亚式和爱德华式建筑物为主,这种样式的房屋装饰物繁多,地震中很多居民都是被建筑装饰物砸中而遇难的。在震后重建时,纳皮尔政府成立的重建委员会提出以上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的装饰主义风格为主要格调,建设简约而多元化的建筑,汲取远东、中东和南美的文化特征,将纳皮尔建成“建筑艺术博物馆”。地震发生两年后,纳皮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新、最漂亮的城市,这里的建筑普遍只有两层楼高,全部由轻质材料建造,精致可爱。现在,纳皮尔是与美国迈阿密南海滩齐名的“世界最好的装饰艺术城”,被世界装饰艺术爱好者视为胜地。
意大利:古迹修复需更长时间
2009年4月,意大利拉奎拉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1.5万栋建筑物损毁,至少5万人无家可归。众多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坏,其中修建于16世纪的圣贝纳迪诺教堂钟楼损毁严重。
地震发生后,意大利政府出资1.5亿欧元启动了50个古迹修复项目。其中,1400万欧元修复阿布鲁佐博物馆所在地——15世纪的西班牙城堡,1000万欧元用于修复拉奎拉主广场上的18世纪大教堂。2009年7月,意大利政府将G8峰会的召开地点从撒丁岛改至拉奎拉,这一决定不仅为灾区人民带去了重建信心,还为意大利争取到不少国际支持——俄罗斯捐赠了720万欧元用于修复18世纪巴洛克式宫殿阿尔丁杰利,法国出资650万欧元修复圣玛利亚教堂。
由于拉奎拉及其周边地区严重损毁,修复重建工作预计会持续到2021年,预计耗资5.25亿欧元。如今,这个曾被视为阿布鲁佐大区历史和文化中心的美丽小镇依旧没能恢复昔日的光彩,还如“死城”般萧条。
伊朗:古城重建举步维艰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巴姆古城在地震中毁于一旦,70%的建筑倒塌。这个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巨大城堡始建于公元前500多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土砖结构城市,地震之前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名。
地震发生后,伊朗制定了一个历时15年的重建计划。巨大的财政开销使不少国际研究机构认为重建不如另建新城。但是,由于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尽管重建所需资金难以估计,伊朗政府最终选择了原址重建。
在伊朗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巴姆慢慢重建起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但高昂的成本导致重建计划进展缓慢。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投入重建的资金已高达15亿美元,其中伊朗政府承担了85%,重建了清真寺50座、文化中心11处、图书馆6家。然而,截至目前,古城内还有许多人在使用灾后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受损的世界级文化古迹巴姆古堡仍未得到妥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