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瑞士巴塞尔 “富裕”气氛维持市场信心,金字招牌促进画廊激烈竞争)
瑞士巴塞尔艺博会即使在欧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依然闪闪发光,每年都能吸引无数的购买者。博览会就像个“金钟罩”,无论外边如何惨淡萧条,里面的艺术市场照样满室春色。
营造“富裕“气氛,最先采纳“VIP预展”制度究其原因,是来源于其高质量的资源:画廊和买家(藏家和博物馆)。马尔堡画廊的CEO劳埃德说:“藏家们来到这样的一个艺术盛会里购买艺术品,多是从投资的角度出发的。由于经济环境的窘迫致使公共部门的开销缩减(这里主要指美术馆和博物馆),这就使得个人藏家的购买对于整个市场显得异常重要。巴塞尔有一点做得很好:总是能够维持一种‘富裕’的气氛,让藏家对这个市场有信心,愿意去购买。”巴塞尔博览会是率先将“VIP”预展引入系统的博览会,后来似乎发展成为了所有博览会的惯例。巴塞尔的VIP控制得非常严格,只有精心通过筛选的少数人才可以持VIP卡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一睹展会风采。换句简话说,就是给极富人群一些特殊待遇。然而这种方式对维持博览会的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画廊都发现,VIP预展的销售效果往往比后期好很多。
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品质的提高巴塞尔事实上在刺激这样一个循环。由于巴塞尔的优质平台,愈多的画廊想要参与,竞争也就日趋激烈,巴塞尔会不断提高对画廊的要求。为了不被淘汰,画廊就需要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角色。参与了巴塞尔,等于让这些画廊曝光在世界藏家和顶级博物馆前。所签约的艺术家自然会从这种曝光中获益,或许能实现比较高的价值。久而久之,只要参与了巴塞尔,无论是对于画廊还是对于艺术家的职业道路都成了一道亮点。巴塞尔当地的画廊Nicolas Krupp表示:“我今年是第四年参加巴塞尔,为了能够进巴塞尔我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也非常荣幸能够被选择进来。”与其它大型画廊相比,在如此经济环境下,Nicolas的生意显得十分吃紧,今年巴塞尔他的销售业绩很不理想。但即便如此,巴塞尔还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如今,他已经放弃了其他所有博览会,打算以后一心做好巴塞尔的展示。“16号,这边展会结束,我就会开始计划明年的巴塞尔。”Nicolas说。不少画廊主都有这样的共识:巴塞尔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博览会,而更多的是一个“标签”意义,无论是对于现当代艺术还是对于艺术博览会,巴塞尔都树立了一个标杆作用。对于画廊主和艺术家,巴塞尔是一种荣誉;而对于藏家而言,巴塞尔的标签更多的是意味着作品的质量保证。
(文章内容来源自雅昌艺术网《艺术巴塞尔观察之一: 巴塞尔的市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