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8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2014年新年刚过,一场青年华人艺术家的聚会在纽约展开,身为组织者的纽约佩斯画廊策展人何雨小姐将身在纽约的青年华人艺术家聚集到一起,他们中有继续从事油画创作,也有向前卫的科技艺术发起冲击,更有意图在商业和艺术中找到平衡点的年轻人。让我们看到了与以往中国艺术给予美国以及美国给予中国艺术家不同影响的另一个侧面。
伴随留学潮而来
说起纽约华人青年艺术家这个话题,何雨最有发言权,作为一直关注在美华人青年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她是一个在纽约旁观华人当代青年艺术如何抽芽、成长直到冒出头的见证人。“华人艺术家在纽约已然具备一些影响力,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未来中国艺术家的发展轨迹,那么唯如今在纽约的各大院校展露头角的新人是也”何雨表示。
1980年代来到美国的那一代艺术家成为了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探讨艺术的先驱份子,何雨认为,上一代中国艺术家在美国的生存状态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时间过去了30年,当年来到美国的艺术家有的回国,有的留下来,但是生存的压力却让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留下烙印。而近5年来,随着留学潮的再一次兴起,纽约的中国艺术家群落发生很大变化,大批年轻的艺术家来到纽约,他们有的上学,有的做交流,还有的就是移民到此。”何雨表示。
工作更加多样化
与何雨聊着的同时,来到聚会现场的华人青年艺术家越来越多,常羽辰、韩冰、刘畅、苗靖、朱哲等均到场相聚。“他们都曾是在国内小有名气的新锐艺术家,来自不同的省市,但是都有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生存在纽约,但又不被纽约束缚”与何雨同为策展人的杨嘉茜表示。
杨嘉茜认为,目前纽约的华人青年艺术家有几大特点,首先他们从经济条件来说今非昔比,虽然年轻的艺术家们也会去打工,但是由于语言关过了,因此他们可以在打工挣钱过生活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上一代著名旅美画家如张鸿图,他在美国初期完全是依靠刷墙来生活,但是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已经不需要如此。
来自中央美院摄影专业的常羽辰,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深造,她承认,虽然很多年轻艺术家在纽约学习期间也都在兼职来赚钱,但是从事的工作不同,条件也会不同,因此这一代年轻人们相比老一代艺术家也多了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创作,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沟通。而且不会特意去从事体力劳动,大家从事的工作更加多样化,也涉及更多领域。
常羽辰去年毕业从芝加哥搬到了纽约,一边在进行艺术创作一边也在打工,她认为,以前在学校在当学生,有特权,因为自己是一个社会消费者,人家都会服务于你帮助你,但现在她是一个打工者,不能提供价值的话没有办法让自己继续前进,更没法获得社会资源。
同样,面对工作与生存,常羽辰选择在幼稚园做老师,她说:“我的学生中有个俄国孩子,我们虽然无法有语言沟通,但是我们可以相互报以笑容,这种经验十分有趣。纽约是一个让人焦虑的地方,我还在努力,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上一辈艺术家在美国的生活阶段,也没有他们的生活经验,但是我还是经历着我的人生,我们都会面对困境,产生困扰。”
同时常羽辰承认,和她经历相似的青年艺术家太多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老一代华人艺术家相比,他们在纽约的生活常态化了许多。他们可以和其他族裔的艺术家一同创作,一同工作,而非为了生存的压力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今,年轻人们也多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沟通。大家从事的工作更加多样化,也涉及更多的领域。她表示:老一代华人艺术家的生活品质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创作过程,在他们年轻这一代身上不可能再出现了。
把中国元素看得很轻
中西合璧是如今在纽约的华人青年艺术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何雨表示,年轻一代艺术家们进入美国社会更容易,融入的过程要快一些,同样来说他们的艺术创作理念更国际化一点,很多年轻艺术家他们在国内已经受到了西式教育,来美国后语言没有问题,经济能力要比徐冰、陈丹青那一批艺术家好很多,因此他们就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艺术的研究上。
2011年来到纽约生活学习的年轻油画家韩冰,曾获得过2008年中国美术馆当代油画研究奖,是当年最年轻的获奖艺术家。她认为中西合璧,已然不是艺术风格的合璧,而是艺术本身与艺术家个人血液的融合。这点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美国的当代艺术教育有很大不同,他们叫你去表达,去分析自己。教你寻找自己,为何要去做这件事。在纽约感觉更自由了”,韩冰说她找到自己的声音,找到如何表达自己。
但同时,韩冰也表示,这一代华人青年年轻艺术家对艺术中的中国元素看得很轻,并不会特意将自己标签化。她说:如果我想表达的故事必须要我使用中国元素,那我尽可能的不会在作品中去表现出中国意味。我更关心人本位的东西,而非符号性的东西。(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