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艺术请先学会尊重
——梵高博物馆再次“禁止个人拍照”引发争议
平一亮 (本刊马德里特约评论员)
● 新闻背景
今年1月,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再次实行了“禁止个人拍照”的措施,原因是由于相机引发游客之间摩擦不断。这个“再次”着实反映出博物馆、美术馆长久以来的纠结和无奈,为了保护作品、保障游客的欣赏体验而禁止拍照固然显得不近人情。最近,本刊特约评论员再访梵高博物馆时,有了更直接的体验,由此思考:开放拍摄同样问题多。
禁止拍照依旧是主流观点
博物馆、美术馆里开不开放游客拍照,至今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最早博物馆开始实行禁止拍照是由于以油画类为首的展品、文物可能会受到闪光灯影响而受到损害,而不得已采取了相应措施。不过随着科技进步,不少专家也提出观点说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同于以往相机闪光灯曝光时的高温度,因此不会造成影响。但出于版权问题等顾虑,欧洲的大部分博物馆仍然将禁止个人拍照的传统延续至今。
尽管现在有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允许拍照,但也有不少始终坚持不让拍照。英国国家美术馆明令禁止拍照,他们认为拍照会破坏参观者们对艺术的欣赏;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由于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主建筑顶棚由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大型壁画,出于对壁画的保护而禁止拍照;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曾允许拍照,2011年修改了相关政策开始禁止,原因是馆藏印象派作品展厅翻新后,越来越多人拿着手机“咔嚓咔嚓”的情形令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博物馆坚持禁止拍照还是为了对作品、对观众的参观质量有所保障而决定的。
开放个人摄影体现人性化
有“禁止”派,自然就有“开放”派,现在不光是年轻人,就连小孩、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离不开手机和数码相机,为了迎合这些传说中的“不拍照会死”星人,馆内允许拍照也无可厚非。美国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是世界最有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它也是美国为数不多允许拍照的美术馆,他们不在乎所谓版权问题,难道游客拍了照回去还能卖个钱?他们反而认为观众能通过社交网络登出他们参观时的照片,还能与MoMA的官方账号进行更好的互动,有利于让更多人一起参与艺术观后感的交流。
的确,在信息开放的当下,艺术对于人们而言已不再是简单的观赏,艺术欣赏正在呼唤更多参观者主动地参与,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直接用肉眼观看还是用镜头进行另一种欣赏都是欣赏方式的与时俱进,博物馆选择相应的变或不变都有其道理。如果仅是考虑到版权原因而下禁令,反倒显得小家子气,既然将作品大方地展示出来了,就是要让世人正大光明地看,若因为怕轻易被翻版或是复制,那也顶多是被复制形式,真正的艺术灵魂不会惧怕拍照。
参观秩序靠互相尊重维系
以梵高而闻名世界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一度将“禁止拍照”解禁过,因为越来越多人喜欢用数码相机或是手机照相功能来给自己的美术之旅留个纪念,甚至有些人觉得用相机才能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然而今年梵高博物馆的“再次”禁止,足以体现出拍照在博物馆参观中凸显出的争议和矛盾,两种截然不同的参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摩擦,从而导致博物馆接收到大量被拍照影响参观效果的游客投诉。
原本开放拍照是馆方的一番好意,却没能受到好评,原因恐怕更多的还是出在游客身上。有些游客会站在其他人视线范围内进行拍照,甚至不断变换角度,有些耗时还相当之久,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得寸进尺”。还有些人喜欢和作品进行合照,在作品前摆出各种姿势让别的游客是看作品还是看人呢?更过分的是有的游客完全无视作品旁摆放着的“禁止拍摄”看板,只要没有工作人员制止,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拍照。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公共行为,无论馆方是否允许拍照,游客都必须遵守。在允许拍摄的情况下,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自己拍得起劲而影响其他人。这不仅是对作品的尊重、对其他游客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素养的尊重。(本刊特约评论员西班牙马德里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