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尔8月12日电 (周玉波 黄海燕)近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一事引发广泛关注。韩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推进向日本追讨文物的工作,并已成功追讨回部分文物。韩国政府向日本追讨文物的历程对中国今后追讨文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8月11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发布消息称,已于8月7日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归还于1908年从中国掠走的唐代“鸿胪井碑”。据悉,该石碑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也反映了当年日军在甲午海战后对中国的暴行,是中国流落海外文物中最大、最重的文物。
《京华时报》在报道中介绍称,“鸿胪井碑”是唐朝时期的文物,系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石头。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使鸿胪卿崔忻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路经旅顺都里镇,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书写:“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1895年,清军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方亭,护卫刻石。1908年,日本军队将刻石、护卫亭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宫至今。
此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为中国民间首次,经验较为欠缺。相对而言,韩国政府向日本追讨文物的历程对中国今后追讨文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为此,人民网记者对韩国向日本追讨文物的历程进行了梳理。
1965年,韩日建立外交关系时,两国除签订了《韩日协定》以外,还签订了附属协定——《韩日文物及文化合作协定》。根据这一协定,日本向韩国返还了1430件文物。但据韩国《世界日报》报道,当时日本返还的文物仅为草鞋、钱包、普通印章等价值较低的文物。韩国政府对于日本故意隐藏珍贵文物、返还低价值文物的做法表示强烈抗议。报道还批判道,日本政府应在返还文物的过程中显示出诚意,抢夺邻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以此为荣的国家实为文化落后国家。
韩日建交以后,韩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经过反复协商,日本于1991年向韩国返还了227件英亲王妃的饰物。2005年4月,韩国外交通商部向日本外务省提出正式交涉,要求其归还朝鲜半岛文物——“北关大捷碑”。同年10月12日,日本向韩国归还“北关大捷碑”,日本和韩国政府官员出席了归还仪式。据韩联社报道,“北关大捷碑”1709年建于现朝鲜咸镜北道吉州,是为纪念朝鲜义勇军16世纪末击退丰臣秀吉率领的日本侵略军建造的,高210厘米、宽65厘米、厚13.5厘米,用大约1500字记载了义勇军的英勇事迹。在日俄战争期间,侵占朝鲜半岛的日军将“北关大捷碑”盗运至日本,1906年4月交由靖国神社保管。
2011年12月6日,日本外务省向韩国返还《朝鲜王室仪轨》等1200册来自朝鲜半岛的珍贵古书。此前,日本时任首相菅直人曾在2010年举行的《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0周年活动上表示,将向韩国转交《朝鲜王室仪轨》等珍贵图书。同年,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和菅直人签署图书移交协定,开始了古书返还的准备工作。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1922年,《朝鲜王朝仪轨》盖着“朝鲜总督府赠送”的印章流向了日本,表面上说是赠与,其实是在当时朝鲜王朝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被掠走的。
虽然到目前为止,韩国已成功追讨回部分被掠夺的文物,但困难依然存在。韩国《朝鲜日报》7月31日报道称,日本政府有因担心韩国追讨文物而故意隐瞒文物清单的嫌疑。日本一个民间组织先前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公开1965年日韩外交正常化谈判的相关文件,包括分管日本皇室事务的宫内厅所辖书陵部保管的书籍目录、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的韩国文物一览表和寺内文库的相关记录。对此,韩国外交部发言人鲁光镒表示,韩国政府将设法核实日本是否故意隐瞒掠走文物的清单,并将对文物走私途径和相关国际法律进行研究,尽最大外交努力索回被非法带出的韩国文物。
韩国向日本追讨被掠夺文物的历程非常漫长,可见我国的文物追讨之旅也必定会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应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民间组织的积极声讨,同样还需政府相关部门持续不断地推进,因为这一问题最终可能需要中日两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此外,相关机构应当对适用于文物返还的相关国际法律进行深入研究,依法、合理地向日本追讨回被掠夺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