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户外艺术”,大多数人会想到这样的画面:某建筑物前的一片草地上,竖立着一座大型抽象雕塑。但在美国底特律,艺术与城市建筑、公共用地、大街小巷、民居私宅密切融合,是社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赏心悦目的同时,它也能增进邻里沟通,提升社区安全。
不只是景致
底特律哈穆特拉米克北部有一片孟加拉人聚集区,吉娜·赖克特和米奇·科普的户外艺术作品系列《能量屋》就坐落在那里。
吉娜和米奇是一对夫妻艺术家,2002年在该地区购置了房产。次贷危机爆发后,当地出现大批丧失抵押赎回权的房屋。两人拍卖购入一些空屋,并着手将其改造成一个多元化艺术社区。
艺术社区分为若干主题。“戏剧屋”是一个表演艺术中心;“声音屋”是一个公共录音棚;“壁球屋”拥有一块壁球场地;“溜冰屋”与附近的一个滑冰公园连成一片,提供室内和户外溜冰设施;“能量屋”起初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生产电力,后来又发展了其他自力更生的新能源;“黄色屋”则为访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艺术家购置房屋进行创作并不新鲜,底特律尤其有此传统。早在1986年,“海德堡项目”就声名鹊起,成为居民区装置艺术的典范。吉娜和米奇的户外艺术与之类似,都是利用废弃的资源进行艺术创作,但吉娜表示,他们的作品并非旨在建造一处景致,而是“促进社区文化的融合”。
居民参与
“罐子屋”大概最能体现吉娜所说的“文化融合”。它是整个艺术社区的入口,为前来参观的访客提供社区信息。由于《能量屋》作品系列已小有名气,不时有访客慕名而来,有必要辟出一个空间供他们交流观感;同时,附近居民也可以来此提出建议和意见,商讨共同关心的事宜。
吸引附近居民参与艺术项目实属偶然。有一次,几个邻居在街头遇到吉娜和米奇,聊起《能量屋》作品系列,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比如组织观光活动等。吉娜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邻居们如此乐于和陌生人交流,而且他们为社区拥有这样的艺术作品感到骄傲。
邻居们热情参与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珍视隐私。他们会和访客自由交谈,但不希望自家的房屋照片被公之于众;他们也许不介意观光团的造访,但希望大型团队到来之前能事先得到通知。他们甚至愿意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观光活动中,比如举办社区美食文化节等。
上述所有问题都要公开商议,从某种角度而言,《能量屋》作品系列让社区居民的关系更加密切。“我们想要证明艺术和文化可以做什么,”米娜说。
眼球带来的安全
艺术和文化能做的,还有让社区更安全。自城市破产以来,底特律的城市服务极为匮乏。路灯不亮,整个社区一片黑暗。房屋空置带来一系列问题:物业贬值,危房失修,犯罪率攀升。
米娜希望《能量屋》作品系列能改变社区当前的治安状况,她首先想到的是人的介入。她和米奇购买的都是没人要的空置房产,粉刷、装饰之后面貌一新,不仅给邻居们增添了谈资,也为其聊天提供了场所。
“艺术能引起话题,”米娜说,“这是一种初级安全,却是真实的。”闲置空间一旦有人的介入,意味着吸引更多目光,随之也带来安全感。
作为艺术家,《能量屋》作品系列的创作团队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提高社区安全性。在米娜看来,“色彩”和“花样”比栅栏更安全。比如,她和米奇为空置房屋装饰了三维门窗,尝试探索艺术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从功能上讲,这样的门窗是可笑的,是最浪费的做法,”吉娜说,“但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不是为了追求功效。”
可持续发展
《能量屋》艺术社区最初是独立运作,后来得到一些当地和国家基金的资助。但从长远来看,它并不希望依赖慈善赠予,而欲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米娜视之为“种子基金”,或者新创企业投资。
未来,《能量屋》的幕后团队将沿着其既定的思路发展:一切以社区利益为重,建设和翻修阶段结束后,将把工作中心放到演出和社区活动上。
事实上,附近的另一个艺术团体“腹地”已与《能量屋》建立密切合作,参与了“戏剧屋”的设计和节目安排等工作。这是一种互惠的合作关系:随着剧场开业,艺术社区不断成长,而这超出了吉娜和米奇的能力范围;“腹地”团队成为社区重要伙伴,负责剧场出租等相关事宜。
这一发展模式对于其他类似艺术团体颇有借鉴意义。在底特律西南部,“青年国家”推出“街巷项目”,先后将一间车库改造成画廊,把两块空地变成公共艺术空间,还在一条街巷内打造了艺术走廊。通过这个项目,社区成员,尤其是年轻人,痛快地玩了一把街头艺术,吸引了诸多眼球。
在底特律的卡利梅拉公园,有一间“可食用的小木屋”,屋檐上满是狗尾巴草、薰衣草、百里香等植物。这是由当地画家、设计师、居民和附近一所中学师生共同建造的露台式建筑物,用于社区集会,也可用来演出、学习和娱乐。
在布莱特摩尔,“设计99”推出两个项目:“说话的栅栏”和“发光的车库”,通过长椅的随意摆放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空间,鼓励社区居民在此分享故事,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