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埃及历来是文物追讨大国,但凡国际拍卖市场当中有任何关于埃及文物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一番“腥风血雨”。在埃及国内,还有一个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立的文物追讨机构——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2007年,由于该委员会成功将“被盗取”的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头发追回而名声大噪。之后,埃及成立了另一个更加具备文物追讨指向性的机构——归还走私文物全国委员会,再次彰显埃及在流失文物追讨领域的“霸主”地位。
文物追讨同样也是我国的一大文化难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中国有164万多件流失文物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另有1700多万件散落在民间。
面对如此庞大的文物流失数量,要想真的实现所有流失文物回归原有国,难度实在太大。但在前不久发生在埃及开罗博物馆的一桩意外“修复”变“损伤”的案例,却又让人不得不对追讨国本身是否具备保存文物的实力产生怀疑。
2015年1月中旬,网络上爆出一则埃及开罗博物馆所藏图坦卡蒙镀金面具被意外损坏的消息。有消息称,由于馆员在清洁图坦卡蒙镀金面具时发生意外,不慎将面具碰翻,摔断了面具的胡子。
看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不能忍”:“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是埃及的国宝级文物,它们的主人在3300多年前就英年早逝,幸运的是他的陵墓没有遭到劫掠。但没想到黄金面具居然让博物馆的清洁工给严重损坏了。”
文物在清洁时发生意外损伤,这对于一家国家级博物馆而言实属不应该,但接下来,馆员对于图坦卡蒙胡子的修复举动,更显示出该博物馆对于文物保护知识的匮乏。仅仅是因为上级有命令称,“不能耽误展出,赶紧修好”,开罗博物馆的馆员竟然就草率地用环氧树脂对镀金面具进行修复,且在修复过程中对镀金面具本体造成二次伤害。
在这里,有必要对文物修复作点介绍,文物修复所秉持的基本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以及修复材料的可逆性。“不改变文物原状”,仅从字面意思即可理解,无需过多解释。而“修复材料的可逆性”涉及的则是对后续文物修复工作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求所选择的修复材料必须能与文物实现再分离。任何一种修复材料都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在对文物修复时一定要慎重。而开罗博物馆对图坦卡蒙面具采取的修复措施,以及所选用的修复材料——环氧树脂,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
环氧树脂作为一种常见的黏合剂,具有极强的黏合性,一旦使用之后,很难被清除掉。开罗博物馆对于图坦卡蒙镀金面具的修复很有可能因为这一材料的使用而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和破坏。如果再将修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在环氧树脂蹭到脸上之后,馆员试图用刮刀进行处理,以致面具留下可见的划痕,那么,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就已经对文物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发生在当今世界最为知名的大型博物馆中,难免不让人感到遗憾。结合文章一开始所提及的关于埃及对于文物追讨的热衷态度,实在让人为已经被讨回或正走在被讨回路上的文物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