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栋巷
书画同源,二者本来不应分割,不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实交易却使绘画和书法市场呈现两极分化。2015年春拍,书法在升温,对于藏家来说,如何才能辨识精品,不妨让我们从三位书家说起。
赵冷月:“有法”和“无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还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赵冷月书法写得东倒西歪,不懂好在哪,觉得是乱涂之笔。但事实上,赵冷月初从晋唐楷、行法度,于各类书体无不穷究其递变之迹。中年后转学汉隶北碑,尤勤于《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自谓“博采众长,遍临百家”。至晚年形成臻于化境的笔墨风格,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赵冷月晚年提出了“松绑”艺术观,在“有法”和“无法”中寻求自我。既坚持“无一日不抄碑临帖”,在创作中又力求“破法”,所以其书法创作风格的丰富、多变在现代书法家中无出其右。赵冷月自称并非为变而变的“晚年变法”,堪称妙手天成。这位独树一帜的海派书法家创一代书风,被誉为上海书坛的骄傲,生前出版有《赵冷月墨迹选》、《赵冷月八旬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赵冷月卷》等多种。
赵冷月先生晚期作品或疏野洞达、或淹润细密,粗而不犷,细而不纤,彰显内力内美,步入一片化境。在2014年荣宝斋的秋拍中,赵冷月的《行书》六屏镜心,估价80万至12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345万元。
丁申阳:做人与习字融为一体
在当下的海上书法圈,丁申阳似乎俨然已成为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草书大家。不过,这只不过是外界对丁申阳的皮相之见。在他的人生字典中,诚恳待人永远放在第一位,书法不过被他视作修身养性的“小技而已”。在文人相轻、名利熏心、派系林立的书法圈,他更是少有的没有争议受到各方称誉的艺术家。丁申阳是将做人与习字融为一体,看似拙,实为巧,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与其说是人们喜欢他出众的书法艺术,更不如说是因为欣赏他这个人进而欣赏他的字。这就好比是一位美女,如果性格温和,善解人意,那她的美貌就是锦上添花,时间越久,越会受到他人的青睐;如果恃貌使性,令人敬而远之,结果只能孤芳自赏。
在丁申阳平静的外表下,我们往往忽略了他骨子里豪放纵逸、汪洋恣肆、骚动不已的气质。丁申阳有侠气,不管是过去做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的秘书长,还是现在担任上海书协副主席分管草书委员会,他都勇于担当,从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一人一物,而是放眼长远,抓“大”放“小”,得“意”忘“形”,非常人所能及。因此,他的草书,有法度而无约束,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大巧若拙,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在空白的世界中舞出有意味的线条来。
丁申阳的书法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书法艺术的传统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细品他的书法,可以清晰看出传统的脉络。有不少书家,笔墨线条有特色,但短于结构(结体);或书法的结构差强人意,可笔墨线条苍白无味。丁申阳的书法难得在结构和线条两方面都比较均衡。书法诸体之中,草书的书写更讲究灵性,光有技巧并不解决问题。不管是书法的结构还是线条,都只是外在表现形式,背后体现出的是书写者书法之外的“软实力”:格局、气息、学养、阅历、悟性。有些书家读了几本书,会诌几句旧体诗词,就到处显摆,唯恐他人不知。
丁申阳为人散淡、低调,平时说的是家常话,谈的是身边事,不做作,不摆谱,不故做深奥。但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书画的理解,要超过许多“二把刀”式的所谓的书画家和学人。他遍览历代碑帖法书,取宏用精;又喜中国古典文学,无数名篇佳诗烂熟于胸。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都自然而然被他化入了书法线条之中。因此,丁申阳书法的笔墨线条是有内容有内涵有意味的,与生活和时代相接,接地气,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丁申阳遍览历代碑帖法书,取宏用精;又喜中国古典文学,无数名篇佳诗烂熟于胸。
张锡庚:束手有策 艺海无涯
对于一名书法家来说,如果将他的手束缚起来,还能写字吗?或许绝大多数的人都可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对于书法家张锡庚来说,自2009年遭遇车祸以来非同寻常的书法生活与创作成果,让我们看到一位艺术家在探索无涯艺海中的孜孜以求和不懈努力。
张锡庚是有理想的书法家,在全国书法大展大赛中脱颖而出之后,他就开始规划以“江南情调”为核心的“新虞山书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行书作品一如春风化雨,细腻委婉,尽得“二王”风韵。一手精巧细腻的小行草书,获得荣誉桂冠无数,更以江左书风的代表,深深影响了一代书法家为之追逐模仿和学习,有论者以“清”、“雅”、“灵”、“秀”四字概括他的书法。
然而,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张锡庚高位截瘫,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不能自理,在一般人看来,谈执笔创作来追求书法梦想更是天方夜谭。但是他让家人和学生用布带将毛笔捆绑到在手上进行创作,凭借惊人的毅力、对书法的赤诚及对人生的新感悟,重新唤醒生命的潜能,“束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去年11月,“束手有策——张锡庚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沈鹏先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人的潜力不可思议。”范迪安先生指出:“以书写摆脱肉身之躯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苦难的叙述。命运以苦难降临于他,他却以赤诚之心回敬它,阐释它,超越它。他的斗笔饱蘸着生命意志这份特殊的浓墨,每个点画具有了重新生长的意义,他的身躯成了残疾,但他的书法却铸就了完美,并且是具有高远意向和充实内涵的完美。”
纵观张锡庚的书法作品,虽然没有了精雕细琢的笔触,但是增添了苍劲古朴的风韵,更有拈花见佛的灵性。张锡庚的书法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大字到小字,从行书到楷书,从汉简到魏碑,从唐诗到宋文,题材大大拓展,书风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纯度,自然清纯,淡雅质朴。业内人士评价,张锡庚不再追求结体的险绝奇肆,而是宽博平淡的造型,章法也不再用心经营,而是信笔为之随机错落。笔触的圆融、质感的内敛、气息的醇厚、意境的深远,给人以全新的体验。大量宁静淡定、古拙典雅、焕发着新的生命意象、具有励志意义的作品,让人们对于张锡庚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张锡庚表示,“到现在为止,我其实还没有形成我个人的书法风貌,但是无形中已经有了我的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