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图片选自《自得堂藏陶》丛书
鲜艳多变的釉色、古朴风趣的造型、悠久不衰的历史传承以及极具岭南特色的工艺特征让石湾陶成为了广东的一张工艺美术名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全面的推广和交流的平台,鉴赏与收藏石湾陶艺的主要人群,一般限定于珠三角与东南亚地区。于是有人说,石湾公仔走不过长江,影响力太小,只是小众藏品,缺乏发展空间;也有人说,石湾陶艺正处于低谷、升值潜力巨大……
带着这样的疑问,《信息时报》记者访问了多年从事石湾艺术陶收藏的广州自得堂负责人冯玮瑜。她预测,虽然近两三年内石湾艺术陶的价格不见得会突然提升,但它的确是一种前景良好的收藏品种。
石湾陶的影响力曾辐射全国
在前不久结束的艺术广东2014上,雅昌艺术网联合广州自得堂共同启动了“雅昌艺术网石湾陶艺频道”的上线仪式与“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七十余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齐聚一堂,回顾石湾陶瓷的辉煌历史,共商石湾陶艺的未来发展。
在论坛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说,在很多人惯性的思维中,会认为“石湾公仔”的影响力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石湾陶艺就有了全国性的影响。明清时期,石湾公仔主要出现在祠堂、庙宇的瓦脊上,具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后来渐渐从屋脊走入室内,成为实用陈设,深受人们喜爱。建国之后,著名陶艺家刘传承前启后,在石湾陶艺现代转型的道路上做出巨大贡献,以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新的艺术理念,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并在1961年10月应邀前往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学,那是民间艺人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坛,也是石湾数百年陶艺史第一次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总结,影响极大。
“怎么说石湾公仔走不过长江呢?(上世纪)60年代就影响全国了,当时全国各地窑口都来学习我们的技术,我们现在应该说不是扩大影响力,而是恢复过去的辉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这样认为。
改革开放之后,石湾陶艺随时代而变化,在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写实风格基础上,又融合了抽象艺术、中国画技法(线条、皴法)、雕塑技法、壁画等元素,对石湾陶的收藏也渐渐兴起。冯玮瑜回忆说,据香港著名收藏家翟建民回忆说: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香港的古董收藏价格和拍卖纪录中,石湾陶艺和清代官窑器价格不相上下,甚至更贵。“很多香港、台湾的著名企业家都收藏石湾陶,而且作为比较重要的收藏种类。前不久我在一次拍卖中意外竞得的一件刘泽棉大师的作品,后来查到资料,该拍品原来是参加过1987年在香港举办的"刘泽棉原作展"的展品,是霍英东先生的旧藏。”冯玮瑜告诉我,她自己从小对石湾陶兴趣的建立,也正是始于父辈的大量收藏,“在粤文化圈,石湾陶的收藏基础很普遍,而且从最近的情况看,藏家年龄更为年轻化,一大批三四十岁的白领加入到石湾陶的收藏中来了。”
被低估的石湾陶需要学术梳理与市场推广
“为什么近年来,石湾窑的影响力好似远远比不上其他名窑,比如景德镇和耀州窑呢?我觉得这个同石湾的缺乏包装很有关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的一席话,得到许多共鸣。梅大师说的这种包装,既包括学术梳理,也包括市场推广。
冯玮瑜认为,石湾陶市场的低潮,最根本的原因是精品的产量很低。她告诉我们:“石湾陶分为很多等级,最好的是原作品,也就是孤品,一位大师的年产量也就是十来件。如果没有灵感,甚至一年只有几件原作问世。这样的东西是真正的艺术品,给藏家收藏之后就宝而藏之,很少再次出现在流通市场上,而通常大家能看到数量很多的,其实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商品类别的东西。真正的好东西大家一般看不到,所以就会误以为石湾陶艺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这当然会影响到对它的收藏。因为产量低,所以资金很难对它进行炒作,目前来看几乎没有大资金会切入石湾陶这个板块,这也让它的价格显得低。到现在为止,石湾陶的销售方式也很零散和原始,缺乏市场化的包装,也缺乏学术性的研究专著,这两方面的工作甚至没有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2013年,佛山陶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2014年,自得堂将其部分关于石湾陶艺的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进行了长达月余的展览,并和文博专家、广东省博物馆文化发展基金会、岭南美术出版社共同合作出版了《自得堂藏陶》等有关石湾陶艺的专著。冯玮瑜并透露说,在未来两年中,还将筹划到台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进行石湾陶塑展。这一系列展览与学术梳理,是石湾陶突破低谷的基础之一。
谈鉴赏
廖洪标:石湾人物如立体的国画
经常有人问廖洪标,怎样才算一件好的石湾雕塑人物,他总是回答说,一件好的作品,必须做到“三结合、四个好”。
所谓“三结合”,是指形神结合、胎釉结合、泥火结合。“四个好”则是人物感情好、釉色好、胎色好和火候好。“只有几个方面完美的结合,才能够达到一件上乘的作品,”廖洪标说。
廖洪标认为,石湾公仔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内心的喜怒哀乐要通过形象手脚躯体的变化来体现。头部塑造固然是重中之重,人物肢体语言和衣褶线条的变化也不可忽视,“石湾的人物都很重视吸收和融合国画人物画的线描法,所以有一种立体的国画的味道。”
石湾人物的肌肉通常是不上釉的,叫做“胎色”,用以表达人物肤色,所以要严格选用能表现健康肤色的泥土来制作。而“釉色”部分,尤重变化丰富,“在(烧制温度)过火与不过火之间,产生丰富飞变化,形成了石湾里面特别的红变釉,妙手偶得,不可复制。”
谈收藏
冯玮瑜:原作与精制品都有收藏价值
信息时报:一位大师一年才有十余件原作问世,那么普通藏家不是很难进入石湾陶收藏的圈子呢?
冯玮瑜:收藏首先应该是源于喜欢,你要真的认为并且理解它的美,对它产生真实的喜爱与研究的兴趣,这样的收藏才能长久。石湾陶艺从诞生之初就与岭南建筑、家居摆设息息相关,大家如果只是为了装饰摆设,买一些自己喜欢的、釉色斑斓、造型独特的放在家里也挺不错,如果是带有投资的目的,就看是入门级别的还是资金许可买更精品的东西了。原作只有一件,孤品当然是很少的,但是在此之外还有一个档次,叫做精制品,主要是通过倒模的方式制作的,大概一件作品能限量做几十件,成型之后由大师亲自修坯。因为有一定数量,既能满足更多人收藏的需要,价格上也会比较低。一般来说,大师们的精制品也就是几万块钱,体积小一点的作品一两万也会有,它可以成为一种入门的投资品种,让大家容易接受。
信息时报:如何分辨原作和精制品呢?
冯玮瑜:原作和精制品的制作工艺不同,在行内人看分别还是较大的,例如人物的脸部、手部、衣纹,原作与精制品差别很大。我们学习研究了比较长的时间之后,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其中的区别。对于刚刚接触这些的人来说,注意看底款或者背面款识是个简单的方法。如果是原作,一般会有完整的题记,内容包括作品名称、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缘由而做了这样一件东西,还会有创作者的印章,就像字画一样。而且它是入窑之前刻字盖印的,烧制之后定型,无法作假。精制品则会刻有标号,说明一共做了多少件,这是其中的第几件,和版画的道理一样。如果是年代更远一点的作品,建国初期艺术家不能在作品上落款的,那就看风格来区分,每位大师都有其各自的风格,而且往往晚年与早年还有较大的区别,像梅文鼎近年来做了一批现代风格的造型作品,不断寻求自己艺术的突破;潘柏林从写实到唯美、到变形的造型,风格也在嬗变;刘藕生现在以大写意的造型闻名,但他早年也曾做过一些相当写实准确的人像……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
信息时报:艺术品市场火热的这些年来,赝品问题也烦扰着藏家,令他们却步。石湾陶在真伪问题上现状如何?
冯玮瑜:石湾陶也有作伪的,例如民国时期一代大师潘玉书的作品,在他去世后就有人向他的后人租其印章作伪,甚至连刘传大师早年也曾仿制过潘玉书的作品。但跟字画相比,伪作很少。一是因为利润,一是因为难度。现在书画作伪技术很高,但石湾公仔要注浆复制的话,就会把原作破坏掉,没有人舍得这样做,那就只能是仿造。那么陶塑要经过泥的造型、上釉、烧制等诸多工序,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与原作有差别,而且还不一定能烧制成功,可能一窑里面只成功几件,这个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很大,所以一般来说作伪的很少。另一点是鉴定相对容易,在世大师的作品基本都能保证真品,过世大师的后代很多也都是从业者,比如刘传大师的原作现在市场上一百几十万,但基本没有人作伪,因为刘传的后代都在做陶塑,他们也能鉴定父亲作品的真伪,辨别起来比较容易。
信息时报:这两年艺术品市场相对低潮,现在是入手石湾陶艺的好时机吗?
冯玮瑜:这一两年都是艺术品投资黄金期,石湾陶也是很好的收藏品种。在香港,石湾陶有拍卖专场,在内地一般是出现在杂项里面。这几年的情况看,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原作上拍都能成交,有些80后的年轻工艺美术家,具有美院学术的背景和新的美学观念,又回来参与石湾陶的创作,个人风格明显,他们的作品也很受市场追捧,不但原作供不应求,精制品也在年初就售完了。
信息时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大众可以初步了解石湾陶艺?
冯玮瑜:目前关于石湾陶艺的学术著作不多,大师们的作品分析与艺术心得也比较零散,缺乏整理与研究,我们正在努力整理相关资料,放在雅昌艺术网石湾陶艺频道与公众进行分享,估计这项工作还要持续两三个月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是希望看到精品实物,其实在广东这里,每个博物馆都有石湾陶艺展出,特别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和广州博物馆(镇海楼),都有很多优秀的藏品可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