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 先有尤伦斯夫妇大甩卖系统性收藏,接着是乌利·希克将“主体收藏”半卖半送给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这些曾经满怀热忱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国外收藏家的举动,令中国艺术界、收藏界感到不安——是他们不再看好这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不再看好这些艺术家,还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是出了什么更大的问题?向来缺乏自信的中国艺术市场,如果建立在西方的价值评判体系下,担惊受怕也是难免。本期,我们看看批评家们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品“被甩”事件。
⊙陈默
希克和尤伦斯这样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的优秀收藏家和当代艺术推手,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多年后,对藏品进行价值整合与学术梳理,然后对部分作品进行流通置换甚至捐赠,这是人家自己的事,也再正常不过,哪来的批评诽谤、落井下石?谁给的粗暴干涉别人内务的“权力”?甚至连侮辱和国骂都用上了,真是病态作祟无聊至极!
我非常支持尤伦斯和希克这样的文化善人,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经济总量资本规模乏善可陈,“收藏”还很遥远。在中国当代艺术爬坡上坎的初级阶段,也是最辛苦最艰难的时候,正是他们敢于出手,做了许多非常有效的基础工作。没有他们先知先觉的早期收藏资助,我们的一些重量级一线艺术家的“出道”可能会受阻,甚至被黄土掩埋也未可知。常言道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怎么不会感恩去念人家的好?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薄情寡义?
就说尤伦斯,有选择地拿出多年收藏之一部分“集体送拍”,一百多件作品也就占其数千件藏品的十分之一不足,却被那些别有用心者夸大为“清仓”和“出货”,是“资本大逃亡”,也是本土艺术市场的“末日来临”。
这里先是夸大事实,接着是偷换概念,骨子里是用奴才哲学思考问题。照此逻辑推理,我们本土的艺术市场未曾建立也建不起来,同仁们的努力奋斗还有价值吗?不要动不动喊“狼来了”,人家买进或卖出是自己的事,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目前我们首要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多一些务实少一些指手画脚。我们该向尤伦斯、希克致敬,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何不敬言行都是不当的。
收藏势能与资本总量是一个正比关系,资本量增加、大家闲钱增多,收藏便呈现一种升势,反之亦然。艺术市场前几年出现过热,这几年出现降温都是一种常态,艺术市场的起起伏伏不需要担忧,它既和市场内在规律有关,也和国际化的大金融背景有关。换个角度看,市场出现周期性低迷,抑或对外部市场走弱做出调整反应,也可能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新的可能,是给优秀的藏家和投资者提供的抄底、捡漏机会。
回看中国的艺术家资源,十几亿人出了几位“天王”、“金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张晓刚三十多年前的毕业创作《生生息息的爱》,拍卖结果连佣金8000来万港币,就有惊呼价格“天花板”。这让我想起1987年3月,梵高的《向日葵》拍出3900万美元时人们的“惊呼”,并认定购买作品的日本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一定会“破产”。而现在,谁敢说《向日葵》今天若再拍值多少?恐怕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
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艺术家,放进艺术史看,既是学术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被某些人骂为“天价”,并不会阻碍他们继续升值。时间说明问题,假以时日,一线作品继续走高,强者恒强也是必然的。而在市场低迷时,这种效应会更加显著。
今年的春拍就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是上涨而不是下跌,包括整体成交率和平均价值,真正下跌较多的是三、四线艺术家。在多头市场,强弱作品似都有机会,反之,强者恒强才是规律。做足功课,认清大势,持之以恒,秋后算账,才是收藏之道。
(作者系批评家、策展人、艺术管理硕导。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经作者修改审核。有删改。)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