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在艺术市场尤其如此。身为艺术品专家的“圈里人”经手的作品多,接触的艺术家也多,他们对收藏有更理性而清醒的认识。看看他们私下里都在收藏什么,又是缘何断一件藏品的升值空间。普通收藏者不一定要“跟风”,但
有人说收藏是顶级富豪的竞技,拍场上一件不起眼的作品往往与普通人家几代人的收入相当;还有人说收藏圈很私密,内外行有别,想成为真正意义的圈里人,要花大量时间、多方交际才可以逾越那道鸿沟;当然也有人把收藏当作是对艺术很单纯的喜爱和对文化的倾听。
对“圈里人”而言,收藏到底是什么?
一手创办了中国嘉德的陈东升个人没有收藏,在他的另一家公司泰康人寿却有国内最好的企业艺术机构——泰康空间。他最喜欢陈逸飞的作品《黄河颂》,“我是5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骨子里有革命的英雄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这3个词缺一不可。”每次看到《黄河颂》,陈东升都会被带回少年时光。
为拍卖公司提供印刷服务的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工作中信奉“传统技术+IT应用”,所以在深圳的办公室里收藏着30年来苹果的所有产品,去年乔布斯去世的时候,他还欷歔了一阵。
近日,《钱经》走近几位艺术圈、收藏圈的资深人士。在工作中,他们发掘新兴的艺术家、经营上千万的艺术品,或者在做尖酸刻薄的艺术评论;抛开公职,他们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爱好。
我们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给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什么收藏建议,令人惊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表示:如果为了牟利,还不如做回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单纯对艺术的喜爱,往往可以从欣赏一幅画、读懂一段艺术史开始。
另一个问题——如果拥有1000万元和10个亿的艺术品投资资金,都会做些什么?看上去有些天马行空,实际上1000万在金融机构只是一个可以享受到私人银行服务的底线,在艺术市场更是小钱了,小钱加大智慧会碰撞出什么结果?而10亿元,是近两年一个企业家出身的收藏者每年投入市场的资金,是一个两年期艺术私募基金的体量,是这个市场多少人梦想把握的筹码,可以买中国市场上最顶级的艺术品。当然这个数额可以实现爱艺术人的理想,保护艺术文化需要长久的财力,在这一点上艺术与金钱是最忠实的盟友。圈里人,他们购买艺术品,有时是被一件作品的内涵所打动,有时只是为了纯粹的投资。经手的作品越多,接触的艺术家越多,他们反而对收藏会有更理性而清醒的认识。
不谈保值增值,收藏只是一种消费行为,只不过在金钱与物品之间的交换中还附加了欣赏、选择、把玩、装饰等一系列的精神享受。
看看这些“圈里人”自己都在收藏些什么,对普通收藏者而言,也许会有些不一样的启发。
李苏桥:艺术是“美女”,艺术市场是“娼妓”
在李苏桥眼里,“所有做画廊的人,说得好听一点是热爱艺术,说得客观一点就是我们这些人都有毛病。我们愿意去做这样的推广,哪怕是赔本砸钱也要呈现出一个精美的画展。”即使是价值5万元的作品,做的展览也要和美术馆的一样,这是他们工作的乐趣,所谓的快感也是产生在这一瞬间。
李苏桥是南开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1998年受身边喜欢写实派的朋友影响进了收藏圈,现在已然当代艺术金牌经纪人。
谈及他个人的收藏,他说:“我只收藏70后的作品。我做当代艺术不到10年,这也正是‘70后’艺术家的成长变化时期,相当于老年人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在他们的作品中我能发现自己儿时的片段。”
孟阳阳、何汶、饶珈、屠宏涛、周金华、俸正杰、郝量等人的作品都是李苏桥关注的重点。如今,他正在做一个“70后”艺术家30人至50人的名单,想在一段时间内集成系列。他看重的作品“只因个人情感和工作关系,和市场没关系”。
2006年欧阳春的小幅作品只有两三千美元,李苏桥认为他非常有才华,便协办了奥地利国家美术馆的欧阳春个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年轻艺术家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美术馆展览。而经他发现的郝量,几年前还是四川美院无力支付工作室房租的80后,如今已经成长为当代水墨的新生力量。
人们经常认为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一、二级市场功能倒挂,即画廊发展滞后,拍卖公司繁荣。作为画廊老板,李苏桥确信一级市场交易的件数远远大于所谓的高额艺术品的交易量,一级市场覆盖的面也是最广泛的。百万元以上的作品在中国能够买得起的人是有限的,但是100万元以下价位的作品能够买得起的人很多。
对话
我收藏的东西与市场无关
M《钱经》
L 李苏桥
M 如何看待艺术市场的波动?
L 当我去讨论艺术品市场的时候,关注点是市场,跟它发生关系的是钱,所以永远没办法阻止资金的进入。艺术是个美的载体,如果说艺术是“美女”,艺术市场就是“娼妓”:热爱美的人喜欢的是美人,热爱钱的人爱的是娼妓。
艺术市场里的波动,就像人的脉搏,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时不一样太正常了。我看到每年交易的规模在增加,每年进的人在增加,每年进的资金也在增加。参与的机构——私人美术馆、画廊、798艺术区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甚至所有媒体也开专栏来讨论这些问题,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M 您收了不少当代艺术作品,怎么理解收藏?
L 我收东西就是人生轨迹的记录,只和自己的工作和个人情结有关,和市场没有关系。收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100年历史的作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我的行为,谈不上收藏,个人对“收藏”这个词比较敬重。
M 在生活中会鼓励自己的朋友收藏当代艺术吗?
L 我会鼓励他们s去热爱艺术,但从来不鼓励他们进行收藏投资。从画廊角度来讲,展览的本身,第一是要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我们希望自己喜欢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看到这个艺术家在想什么,他们的想法能否在将来被历史印证。
M 如果供您投资艺术品的资金分别是1000万和10个亿,您会做些什么?
L 1000万元什么都买不了,10亿元的资金我才有兴趣去讨论。
如果有10亿元的话,我会花2亿元建个美术馆;1亿元做3至5年的运营费用;剩下的6亿-7亿元才会考虑去买什么样的东西。为了投资安全,前面3亿元不会去动。现在很难回答这些,因为现在我没那么多钱。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要对每一笔钱负责,因为1000万、5000万很容易就花掉;二、要做好美术馆,因为艺术是需要让人尊重的,如果跟地摊似的摆着,就像一个女子非常邋遢,你怎么让别人去迎娶她。所以我们有义务要竭尽全力地给艺术品一个美好的位置,让人拥有梦想,在现实中感受到踏实,这就是推升价值。
王家辉:跟着文玩玩儿穿越
1996年,秦公先生在翰海拍卖主持工作的时候,王家辉正在中央美院进修古代书画鉴定,后经老师介绍到了翰海实习,一边辨读款识、释读诗文,一边在中国艺术市场最生机勃勃的萌芽期接触着一手的精品书画。古代书画,也因此成了王家辉热衷的收藏。
第二年他碰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作品——明代汝文淑的册页,是“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秘书王力的旧藏,当时一家拍卖公司决定将其上拍,定价6万元。王力先生去世后涉及到了家庭纠葛,家人找到王家辉希望尽快获得现金,“那时我也没什么钱,我只是看它特别好,就加了50%,9万买下了这套册页”。1998年,这套《山水花卉扇册》在拍卖会上以85万元成交,而现在过亿的书画在当时也只能拍到百万元上下。
书画艺术品的价值,本应是欣赏和教化,喜欢笔墨是一件静雅的事,但是如今经济价值这个附加属性却成了主角。在王家辉看来,书画作品背后隐藏有很多史料和秘密,有些可能永远不会被发掘,所以在这个领域不能太轻信。王家辉看到过太多专家走眼,轻易否定一件好作品或者盲目认定一幅疑作永远是这个市场无法避免的。也有朋友让他帮忙找画,他每次都会嘱咐对方:“不能只是我看好的就好,你必须再找两三个可靠的专家看看,有否定意见的最好就别要,保护自己也保护对方。”
收藏一些文玩成了王家辉纯粹的个人爱好——文玩的东西,格调最高,并且也很实用,每一件文玩都有上一位主人的性格和品位。小型拍卖中,这些“小件”一般也最为精彩。
乾隆时有一个藏书家叫叶东卿,当时根据汉代玉尺铸了3个铜镇纸,自己留了一把,另外两把分别送给了翁方冈、阮元。翁方冈的这把出现在了1989年嘉德小拍上,当时标价600元,场上马未都和他一起争,最终王家辉以6000元(当时文玩里绝对的高价)将其收入囊中。七八年后嘉德举行一场古籍拍卖,有几幅翁方冈的信札,其中就提到了叶东卿送他的这个镇纸。
“文玩令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此,两三百年过去了,我们还能在文献中追述到这件东西递藏的历史。古代书画更是这样,古代名家题记,要是能找到三五处,你就会很有成就感,其中的乐趣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对话
市场平稳反而难做
M《钱经》
W 王家辉
M 如何看待市场上关于拍卖公司的负面信息?
W 现在负面消息很多,假的东西、虚假成交的现象肯定有。但是一家公司想要做得长远还是要规规矩矩,买家卖家两端持平。
M 你的收藏品平时都放在哪里 ?
W 文玩是放在家里的案头上,例如买回来的围棋罐我就直接用来下围棋。重要的作品肯定要放到银行的保险柜里。
M 会鼓励你亲密的朋友来做收藏投资吗?
W 给他们的只有一句话:买艺术品如果是为了投资挣钱的话,还是做你最熟悉的那一行,每一分钱怎么挣的、怎么亏的你自己都非常清楚。可以鼓励朋友热爱艺术,可以买好一点的东西做装饰品,但是能增值多少没办法承诺,不过有时间一定要多看看古代文人的文集,那些文字比电视剧好看多了。
M 如果供您投资艺术品的资金有1000万和10个亿,您会做些什么?
W 1000万,如果对文献有相当的了解,对近几十年甚至清末民国的书画流传海外的记录也都熟悉,是可以在宋元的书画领域买到好作品的。10亿就是一个艺术品基金的状态,个人的话可能会分成三块:最大的是5亿,去大的拍卖会上挑最顶尖的东西,这些东西媒体最好别关注,省得竞争太激烈;4亿元买明末到清初以前的名家的东西,也一定是买精品;再花1亿元买无款的,有发掘潜力的。
这几十年历史上文人书画的精品非常多,我肯定会去嘉德、保利等拍卖会上淘一些海外回流的作品。
M 做拍卖的冲在艺术市场第一线,是不是最怕市场低迷?
W 事实上市场很平稳的话反而很难做,有起伏的时候才有商机,这时对有准备的人就是最好的时机。
范大鹏:普通收藏者要专注一个门类
范大鹏收藏刻铜文房,还要从1997年说起。
当时有一个长期交换邮票的台湾朋友到北京来,他琢磨送点什么东西好时,在潘家园相中了一个刻铜墨盒。朋友喜欢书法,墨盒是一个比较实用的东西,而且上面刻画的山水图案也非常漂亮,所以就花几百块钱买了下来。结果在送给朋友前的那段时间里,他越看越喜欢,于是开始关注刻铜。早年他也收藏过瓷器,还有100多部清末的绣像小说。后来为了买刻铜,都整体转让了。他觉得对一个上班族来说最好专注一个门类。
最多时,他收集的刻铜文玩达三百多件,经过千挑万选,现在手里还剩下了五十多件。他最喜欢的一件是巴掌大的墨屏(文人遮挡墨),一面是陈师曾刻的水月观音,一面是姚华赞美观音的衬文。这是2008年在湖南长沙买到的,要价10万元,在当时算是很贵。去拿货的那天,长沙街头特别的堵,一问,说是观音出家日。因这样的缘分,他认定这件墨屏是要一辈子珍藏的物件。
过去的老藏家是这种“冷门”收藏类别的拥趸者,他们会非常无私地传授评鉴经验。范大鹏在与他们长期的交流中,也从新入行的学生蜕变成为现今的刻铜研究行家。
2008年范大鹏的《铁笔铜墨》问世,可谓是这两年刻铜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北大考古系出身并做了十几年出版工作的他坦然:写作过程极为纠结,连续4个月每天写到后半夜。“现在关于艺术市场的好书并不多,大都是互相抄袭编纂而成,只关注增值和稀缺,盲目地断定市场价值,这些都是为这个浮躁的市场在推波助澜。我更多地是侧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要把文化内涵做进去。”
刻铜艺术的发展只有民国短短的30年。但是历史上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此时期,大部分的艺术家、画家可以充分地参与到文房的创作当中。在当时刻铜是时尚的玩意儿,尤其是刻铜墨盒,几乎成了时人送礼、互赠的必选之品。
民国年间,《北京繁昌记》中记载:北京刻铜墨盒和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之三大名物”。范大鹏在他的书中写到:“它不远不近的年代,不易损毁的材质,风格独具的雕工,饱含时代特征的内容,携带文化名人痕迹的款识等等,都注定它必是藏苑中的一朵奇葩。我们无须它与其他藏品比较高低,它所包涵的深刻文化内容,已经不言自明地展示了它应有的历史位置。”
对话
齐白石墨盒5毛钱一个
M《钱经》
F 范大鹏
M 刻铜文玩有什么样独特的魅力,让您这么着迷?
F 刻铜基本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方面的特色,当时几乎是北京所有的画家都参与过刻铜墨盒的创作,其中包括齐白石、张大千、溥心。一般是在铜盒上刷白粉,书画家在上面作画,再由高级的工匠据此雕刻。我们在一些资料中看到,当时曾有人指明要齐白石画的墨盒,起初一个墨盒是5毛钱,后来涨价到7毛。而现在研究齐白石书画的专家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齐白石曾经画过墨盒。这种再发现的趣味是无以言表的。
M 刻铜文玩的市场价格和其他艺术品相关性大吗?
F 同样是铜器,与铜镜、佛像相比,刻铜研究得不够,关注度也不够。但是这个行业盘子小,大的资金还没进来,不过价格也还是在不断上涨。2005年之前,基本都没有过万的东西,但是现在的好东西基本上都是十几二十万以上。
M 对于新入藏铜刻艺术品的人有什么建议?
F 多看少动,先买相关的书和文献研习,在相关的网站上多交流;先花小钱,买的时候从普品、标本开始;等眼力练得差不多了,一定要对藏品升级,一年买几件精品永远要比买几百件普品强。量力而行,从兴趣出发,但也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
M 如果供您投资艺术品的资金有1000万和10个亿,您会做些什么?
F 1000万的话,买齐白石精品的画,当然也就只能买一两幅,喜欢他的画能延续我和文房的情结。10个亿,首先肯定要做公益,艺术品上,还是买心仪的顶级的精品,比如说像陈逸飞的油画,齐白石、董其昌的书画。书画是人修身养性最好的东西,目前我的状况是眼高手低,看上的东西买不起。好在刻铜上也有书画,别有洞天,搞其他收藏也需要有这样的心态。
杨凯:媒体不是拍卖公司的傀儡
杨凯的事业始于成都,2007年,他在蓉城开办了自己的画廊——K空间。开办网站起先也只是单纯地想为艺术家服务的,结果经营8年,成为了当代艺术的门户网站。此前他收藏的都是传统的艺术品,比如瓷器、石刻。从前的文艺青年介入当代诗歌领域后,了解了当代艺术,发现文学和艺术的相辅相成,跨入当代艺术圈水到渠成。
他是四川人,3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绘画川军一直是“川”流不息,他和张晓刚、周春芽都是不错的朋友。2004年-2005年,周春芽的作品,小一点的才几万元,杨凯认为当代艺术很快会崛起,就动员很多客人去买他的作品,当时好多精英阶层或者成功的企业家,完全不懂什么是当代艺术,“我和他们说的时候,他们会说,‘哇,好贵’”。
当时杨凯仅有200万元现金,他仍拿出一部分买了周春芽的作品,其中用35万元买了一个2米 QUOTE 2.5米的《桃花红》, K空间开业时他以120万元卖掉了。当他再次意识到这幅作品的重要,想花300万元买回来时,买家却不卖了。2011年秋拍中,周春芽的《剪羊毛》以2650万元成交,带动了其作品又一波的升值,杨凯知道,那件《桃花红》是再也买不回来了。不过好在他还珍藏着周春芽的一幅同样尺幅的《绿狗》。
杨凯收藏、推广当代艺术,是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当代艺术的重要价值。他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艺术最最重要的一场革命,是新的价值观的开始。张晓刚、王广义、周春芽、方力均,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格局,很多年以后看到他们,就会像今天我们看“四王”一样(“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祈,形成四王画派,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广泛、顺畅而深入的沟通,是艺术市场媒体人最为基本的功课。杨凯经常和张晓刚等人关起门来聊天,探讨艺术、观念、创作,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张晓刚是一个非常思辨的艺术家,他天生敏锐、爱质疑、常有不安全感。”
保利拍卖的总经理赵旭也是杨凯的好友,他们会谈行业的趋势,会讨论资本时代艺术品的生存法则,举办艺术品高峰论坛的思路就是在不断的沟通中形成的。艺术市场的生态圈中,媒体作为重要信息传递者,顺畅的沟通无疑可以促进这个行业更良性地发展 。
对话
唱高市场对拍卖市场没好处
M《钱经》
Y 杨凯
M 作为艺术市场的媒体,如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会唱高还是
唱衰?
Y 对拍卖公司而言,他们不需要唱高,对他们没有好处,我们需要行业健康发展。因为我们是第三方,又不是他们的傀儡,和他们没有客户关系,但是我们觉得他们很重要,就一定要关注,他们只要是好的,我们就要传播。拍卖业需要建立新的秩序,在这个秩序里面我们要扮演好传播者的角色,我们觉得这个很重要。
M 你收藏的标准是什么?
Y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会买,哪怕再怎么赚钱我都不会做这个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但是我会推荐年轻艺术家,因为支持他们的现在就是支持他们的未来,你买一幅画可能就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某些作品,其中有可能就是未来艺术家的某个重要阶段的见证。
M 如果供您投资艺术品的资金有1000万和10个亿,您会做些什么?
Y 如果有1000万,还是会买当代艺术。10个亿的话,这个时候我会拿出来2个亿买古美术、古书画,因为一直以来都喜欢文人画,经典作品我还是会买。像刘益谦,随心购买自己喜欢的经典作品,这种福气不是用钱能买到的。实力派的价格太高,更多地会买八九十年代的作品。
M 如何看待市场中的高潮与低迷
Y 市场的高低与经济环境有关系,不代表作品的学术价值。学术价值是每个时期沉淀下来的永远的价值,每个时期社会环境不同,表现的数字也不同。只要你有眼光、有信心、能坚持,只要你认同作品的价值,好的东西是永远都值得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