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到2012年成了“资本黄金八年”。这八年,资本和拍卖行表现最疯狂。艺术圈二线的机构和人物纷纷冲到一线,想炒谁就炒谁,想扶植谁就扶植谁,想改变谁就改变谁。很多艺术家不得不为拍卖行、买家的投资要求来修改作品。这八年,很多艺术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压力,影响了艺术的自由意志,影响了艺术的独立性。艺术家抗拒资本的压力、抗拒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八年里中国当代艺术无可回避的、显著的艺术现象。
⊙顾振清
从1990年代初到2005年这个时间段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价值的体现者。但是,在2000年前,他们基本上还在为自身艺术创作与展出的合法性、公开性而奋斗。当年,这些艺术家特别有理性主义、有使命感。他们做艺术并没有商业性的干扰。艺术家的思想生产和作品创作还处于一个良性的时期。那时候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拨艺术家大多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锤炼成型的。其中,有85新潮“老哥萨克”艺术家的继续发展,也有1990年代初新晋的自由艺术家的爆发性成长。1993年栗宪庭、张颂仁合力打造的香港“后89”艺术展览,从张晓刚、王广义到方力钧、刘炜都有份参加。他们这一代艺术家的自我成长和个性成熟,都是在1993年“后89”这个展览上初步显现、并在整个1990年代塑造成型的。
第二拨当代艺术家有周铁海、王兴伟、谢南星、颜磊等人,强调针对既有艺术观念反思、质疑的自我实践,这些艺术家在1993年前后起跑,至2005年初步打造成型。
这第二拨当代艺术家的集群中,还有后来被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称为“中坚”的这样一批艺术家。这拨艺术家在97年前后展开工作,至2005年初步打造成型。这批艺术家以杨福东、孙原+彭禹、圩镇、郑国谷、小刘韡为典型。这批人在当下国际艺术圈中的上升势头比较猛。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有一种显然的价值支撑。这批艺术家价值观比较成熟、方法论比较灵活,也懂得野蛮生长的国内态势和有序发展的国际态势,国际国内发展都是比较正面的。
虽然有些艺术家在2005年以后进入了价值井喷的市场化状态,尤其是在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一拨画家,进入了市场化、明星化的状态,带来了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一些负面评价。但是从正面说,他们的历史性工作也起到了社会知晓率、社会影响力、市场蛋糕做大等这些作用。市场是一个双刃剑。他们在2005年以后的爆发造成了中国市场的发展,也造成了艺术市场化、商业化后的一些负面因素。但是,毕竟当代艺术的文化影响力提高了、社会动员面扩大了、市场份额拓展了。2005年后,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实际存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05年艺术市场井喷带来新的格局,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条件和环境。第一,意识形态的壁垒进一步消解。第二,当代艺术的合法性问题不再成为一个严重问题。第三,经济条件改善后,艺术创作、生产经常难以为继的状态得以改变。艺术资本进入艺术圈以后,带来了很多深刻的变化。当然,资本趋利惯性和商业暴力对艺术家的干预也越发严重。
现在,艺术家身处的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数码化的时代,一个移动媒体、云计算媒体正在极大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时代。对于年轻人来说,资本市场对于他的影响替代了以前的政治压力,变成了一种更加要命的东西。对他们创作的独立性和艺术个性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个影响使很多艺术家成为了两类创作的后备军。一类创作我们称之为“凯奇”(Kitsch),属于庸俗艺术。“凯奇”艺术在形式语言上没有原创,以仿照他人为主,模仿对象往往是欧美美术史上的大家前辈。我曾经用“艺术八股”来形容这种“凯奇”艺术的八种常用方法。
还有一类创作在“凯奇”艺术之下,叫“旅游纪念品(souvenir)”艺术。比如那些积极打“中国牌”、打“意识形态牌”的绘画和雕塑,其图式、风格往往模仿中国国内有成就艺术家。外国游客到了中国,总要带回一种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纪念品回去,作为旅游纪念,这类带有特殊政治文化花边的廉价艺术品经常被选中。“旅游纪念品”艺术与“凯奇”艺术有点接近,但比“凯奇”艺术更廉价、更具量产规模。很多艺术院校出身的人,虽然有写实功底,有素描、色彩的能力,但是长期北漂,迫于生计,最后只能迎合市场口味进行创作,沦为艺术工匠一般的“旅游纪念品”艺术的生产者。“凯奇”艺术和“旅游纪念品”艺术的展示中心就是现在的北京798艺术区,其创作大本营则集中在北京朝阳区和通州区。798艺术区除了有一些好的画廊和美术馆以外,大部分空间都充斥着“凯奇”艺术和“旅游纪念品”艺术。当一个好的艺术家被市场设计、塑造为一个“凯奇”艺术或“旅游纪念品”艺术创作者的时候,他是很被动的。其实,有些在拍卖行把作品价格炒到几万、十几万甚至百万的艺术家,本质上仍是无法脱胎换骨的“凯奇”艺术家。
有的艺术家只是在画廊销售作品,就主观认为自己不是“凯奇”艺术家。但公众还得鉴别:这些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画廊?是培养、代理艺术家的专业一线画廊,还是专盯成名人物的二线画廊?是专营限量艺术品的商业画廊?还是艺术商店?一些艺术家满足于流行趣味的市场成功,说明他对“凯奇”艺术或“旅游纪念品”艺术有一种心理默契、或情结。
2005后成长起来的一些国内画廊,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跟1998年到2005年“策展人黄金八年”时的策展人眼光也大不一样了。先是卖方主导买方的价值观,但是艺术家的市场成绩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来,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买方反过来主导卖方。新晋艺术资本的品味和眼光左右了市场的走向。于是,2005年到2012年成了“资本黄金八年”。这八年,资本和拍卖行表现最疯狂。艺术圈二线的机构和人物纷纷冲到一线,想炒谁就炒谁,想扶植谁就扶植谁,想改变谁就改变谁。很多艺术家不得不为拍卖行、买家的投资要求来修改作品。这八年,很多艺术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压力,影响了艺术的自由意志,影响了艺术的独立性。艺术家抗拒资本的压力、抗拒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八年中中国当代艺术无可回避的、显著的艺术现象。
2005年到2012年这八年,年轻艺术家出国学习的机会多了,对于国外艺术的崇尚和崇拜也日益增加。他们可能放弃了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崇尚和崇拜,却拾起了对当代艺术的崇尚和崇拜。这种缺乏自主创新心理的艺术家多起来,他们求学经历的惯性所致,总是要确立一个学习的模板和范本。没了这个模板和范本,自己无法定位、无法确立方向。这样的艺术家被认为是“全国美展”当代艺术部分的艺术家。他们表面上在与时俱进,但没有自主创新。他们本身不具有革命性,更不具有启发性。只是填补了一个陈旧文化系统中后续的某种“当代艺术”的空白。当代艺术其实就是用艺术系统的创新来突破陈旧的文化系统,是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实现新旧文化系统的逐渐转换和更替,是以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特色、特征来导致现有的文化和艺术格局的变化。如果不去这么做,新艺术、新思想、新艺术的价值内涵就无从谈起。
虽然,2005年以后到2012年,出现了很多市场明星。但是在国际国内影响最大的仍然是1993年到2005年成熟的艺术家。虽然,2005年以后很多年轻艺术家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热捧,似乎成功、成名了,但是还是要看这些成就发生在什么层面上。
无论是卡塞尔文献展还是威尼斯双年展,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还是在选择艺术家的“厚度”、方向的明确性、潜质和可能性。年轻艺术家还是有自己的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