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共有超7000万人在玩收藏,但同时收藏品鉴定市场也出现了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何为日益庞大的收藏大军做好收藏品鉴定服务成为迫切需要……
鉴定人员身份、证书、结论都真假难辨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着名陶瓷鉴定专家李宗扬,在前不久又遭遇了尴尬。在某场鉴定活动上,针对有专家说的所鉴之物是真品,李宗扬坚决地认为是赝品。但是此话一出,李宗扬便感觉到了来自鉴定场所各方异样的眼光。
而这种情况,在李宗扬的鉴宝生涯中,已经是见怪不怪。“鉴宝行业不规范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候你依据自己的判断说实话别人不欢迎,反过来还质疑你专家的身份。而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不顾藏品本身客观事实,尽施忽悠之术,却在各种鉴定活动场所混的左右逢源,大受好评。”
这种无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也是感同身受,“鉴宝行业目前的现状是鉴定活动很乱,对同一件东西往往出现三种结果,有的人认为是好的、真的;有的说是次的、假的;还有的说去研究研究。除去有一部分人是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做出各种判断之外,还有许多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故意把真的说成假的,或者把假的说成真的”。
更让雷从云气愤的是,有许多假的鉴定专家冒名顶替其本人,以其名义出具鉴定证书。“鉴宝行业鱼龙混杂的人员太多了,学历从中学到大学的都有,职业从闲散的无业游民到与鉴宝行业相关专业出身的人都有。”
鉴定专家的身份真假难辨,各类机构所出具的鉴定证书也真假难辨,藏品鉴定行业的种种不规范使得近年来鉴宝行业的“乌龙”之事屡见报端。
2011年3月,本报曾发表了一篇名为《艺术品市场鉴定证书满天飞》的调查新闻,文中揭示了多家收藏市场的黑幕:“只要肯出钱,即便你拿来的东西就是新货,也有人能够帮你把它包装出历史背景,即便你拿来的是块石头,也有人能‘指鹿为马’。”
2011年9月,“金缕玉衣”案的曝出轰动全国, 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的杨伯达及其他4位专家,在收取了几十万元鉴定费后,将一件伪造的玉衣鉴定为价值24亿元人民币的“金缕玉衣”,并出具了联名签署的证书。
2012年初,汉代玉凳拍出2.2亿元天价引发鉴宝行业强震,因为汉代人席地而坐,凳子直到隋唐时期才开始流行开来,玉凳身份受到集体质疑,后经查实,该玉凳系江苏邳州一赵姓老板组装制作。
培训体系缺乏 法律监管不足
事实上, 出现以上种种不规范的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但也有一些是主观的人为因素。
据了解,目前我国收藏品玩家已经超过7000万人,而且收藏热是在近几年来才开始集中爆发的,但由于从事文物鉴定的专业人员有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使得收藏品鉴定专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不少交易公司都推出了文物鉴定活动。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曾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目前文博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占从事文物鉴定工作人员的七成左右;能够上升至学者的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的两成左右;最具实践经验而学识渊博的考古及文物修复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一成左右。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目前没有官方承认的职业鉴定专家。
社会的需求扩大,目前又没有官方承认的职业鉴定专家,社会上的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便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北京商报记者在查阅相关培训网站时发现,所谓艺术品鉴定师、艺术品评估师研修班随处可见,学时快则一周、慢则一个月,学费却都在万元以上。
“文物鉴定需要有综合的学问,这个学问包括对材料、造型、纹饰、图像等的审美以及历史年代的判断,必须经过多年多方面的实践学习,不可能通过短短的一个星期或十天的培训拿到结业证就说明其有资格从事收藏品鉴定工作。现如今,即便是业界很权威的专家也没有人敢说自己的鉴定是百分之百精确,而这些通过短期培训的人就更没有能力充当收藏品鉴定者。”雷从云语气极为激动。
·他山之石·
与中国近年来才形成收藏热不同,国外民间收藏品交易市场先于国内几十年形成,但国外同样会出现鉴定乱象,并且国内的科学检测方法已经与国外并无差距。不过,在一些制度上,国际上有些经验却值得借鉴。
与国内崇拜权威机构出具的证书相比,国外的文物鉴定主要采信专家的个人口碑。着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
据北京市拍卖行业协会顾问李庚介绍,在法律规范上,国内许多文物虚假鉴定案件大多以私了终结,国外对于文物鉴定的恶意虚假鉴定的惩罚则较为严厉。以十年前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微博)出售假古董案件为例,2003年,由张五常入股的“Thesaurus”古董店被美国报纸报道出售赝品茶壶和陶瓷,最后向顾客做出赔偿,并向政府支付罚款及诉讼费,总计达50万美元。
此外,李庚表示,在文物知识科普方面,国际上,对于科普知识普及比较广泛。例如,国外经常会有博物馆免费文物鉴定日,藏民们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藏品到博物馆进行比对来鉴定文物的真假;并且各种各样的文物相关节目很多,也变相让人们对文物知识有了更多地了解。
“不过,最近几年, 我国也开始在学习这些方面的经验,也有了免费鉴定日,文物拍卖的节目也越来越多了。”李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