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泛指笔、墨、纸、砚,安徽的“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徽墨、宣纸、歙砚。作为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品,安徽的“文房四宝”已成安徽工艺美术行业的“名片”,产业效应开始显现。
安徽“文房四宝”中的宣笔产于宣州,故称宣笔,始于秦。张华《博物志》中有蒙恬造笔之说;晋时,宣笔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给宣州笔工陈氏写过“求笔贴”;到了唐代,宣笔被列为贡品,宣州也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南宋以后,战乱导致工匠外逃,宣笔开始衰落,但并没有停止生产,明代宣州仍是江南两大制笔中心之一。
产于泾县(古属宣州)、并在宣城集散的宣纸,也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抗战前夕,宣纸业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一度达到25000人,并在国际博览会上屡获大奖。至战乱衰落,1949年后恢复生机。
徽墨产于徽州,其在安徽的“文房四宝”中,是唯一的制作技艺从外地传入。到宋元时期,徽墨作为贡品供奉朝廷;清代出现了制墨四大家,至民国以后逐渐衰落。产于歙县的歙砚也早在汉、晋时期问世,至唐代名声日盛。
中国民俗协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乌丙安认为,从市场角度来看,安徽的“文房四宝”具有极大发展潜力。“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电脑、网络普及,但是并不是说笔墨纸砚就要被淘汰。事实上,随着中国国学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扩大,除了国内传统市场之外,国外市场也不容小觑。除了满足美术书法人群需要之外,还可以挖掘出更多文化内涵,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周美洪对企业的发展信心十足,“我们现在不存在销路问题,以前就大量出口日本。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内练习书法的人也多了,国内市场也更红火了,发展前景很好。现在中国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书法课程,也无疑为安徽的文房四宝打开更大的销售空间。”他说。
安徽对“文房四宝”行业的政策扶持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安徽的“文房四宝”生产企业和作坊不断增多,从业人员增加,品种日益丰富,规模有所扩大,产销基本平衡,已经成为全国文房四宝生产的重要基地,形成除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外,包括六安一品斋毛笔、临泉临潭毛笔、砀山碧云轩毛笔,潜山、岳西桑皮纸等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其中,仅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四大种类企业总数已达500余家,年产宣笔500多万支、宣纸近千吨、墨绽墨汁1200多吨、歙砚980万方,总产值超过4亿元人民币。
宣纸行业已经成为泾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年实现利税5000万元,出口创汇近5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