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余胜桥,男,1957年生,武汉人,中国著名书法家、收藏家,曾被中央电视台CCTV-1“东方之子”专访,被称为“楚天余半尺”、“鬼才”。他因在武汉著名风景区“江滩”书题“长江一号”而轰动江城。
余胜桥的书法运筹流畅、挥洒自如、章法适度,“疾若风,缓若水”,极具艺术观赏性。同时他的作品刚柔并济,枯润相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笔法俊逸,姿态潇洒,造诣较深。
余胜桥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松石精品即罕见的红山时代绿松石雕件。他所收藏的红山时期绿松石面具、松玉勾云器、松玉猪龙、松玉三孔器、松玉动物雕像、松石茧蛹、松石箍形器、松石C形龙、松石璇玑等已经引起业界的关注和专家的好评。因此,2011年他被评为“全国八大收藏家”之一。
在武汉的收藏界,说起余胜桥可谓无人不知。他不仅是藏品千件的收藏家,也是独创狂放无羁的“余氏体”的书法家,被《东方之子》、京城拍卖界赞为“左右无悬挂,书坛无文章”。余胜桥,1957年生于武汉,37岁方始习书,尤爱揣摩明清字画,久之,便从字缝里看出门道来。于是,成就了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和在收藏界的地位。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余胜桥出生于一户普通人家,高中毕业后他遵从母命,当了机械厂的一名车工,后来工厂不景气,余胜桥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写文章给报社投稿,却不是长久之计。他听说厂里有位下放的画家,一幅画可以卖两三百,于是余胜桥去拜访画家,给画家写文章,画家送他一幅《生吉图》。这算是把余胜桥引进了门,他开始收藏各类古玩字画。
余胜桥的收藏历史从在地摊上淘宝开始。当时,文物鉴定的技术力量很薄弱,博物馆的专家对市场的判断几乎是零,余胜桥多年来在野路子里趟过来的经验,让他能对很多复杂的事情做出快速判断。
“收藏重要的有四点:德、钱、眼力、人缘。”余胜桥讲起他的收藏经来滔滔不绝。说到眼力,就不得不提余胜桥的一双“火眼金睛”,古玩市场混久了,凡是字画往他眼前一晃,不用开
卷轴,他也能估摸出几分来。“有人拿字画来找我,还没进门,一瞄那纸张,就知道是假的。鉴定首先从材料开始,仿得再像,纸张也不对。”自此,余胜桥得一美名“楚天余半尺”。
书法写出生活的诗意。三十年前,一个玩收藏的朋友要出国了,送他一套笔墨纸砚。正值冬天,好动的他闲来无事,展开宣纸,舞文弄墨起来。由于他钢笔字有功底,写起毛笔字来也有模有样。后来,他一有空就练字,早年家庭条件不好,没有桌案,余胜桥竟用洗衣板代替,凌晨一两点都还在练习。余胜桥还独创了“踩半砖练字法”,大半个脚掌撑在半截红砖上,似半身悬于空中,由此将腿部的气力传递到掌间。艰苦的练字生涯为他日后“笔能扛鼎”打下了坚实基础。艺术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余胜桥跌跌撞撞一头扎了进去。
说起自学成才,余胜桥说:“读原作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他收藏了很多大师的名作,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看大师的真迹,一研究就是大半天,余胜桥在无形中吸收了大师的精华。渐渐地,他开始揣摩出一些字的味道,又将众名家字画精髓“合法”地抽取。在收藏圈,余胜桥也结识了众多书画名家。常常与大家笔会交流,经人点拨,书艺突飞猛进。日经数年,他的字开始展现出纵横驰骋、车载马跑乃及翻飞无形。
齐白石大师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书法也一样。余胜桥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笔经营自己的语言,寻找余氏风格。他的书法运筹流畅、挥洒自如、章法适度,“疾若风,缓若水”,极具艺术观赏性。同时他的作品刚柔并济,枯润相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笔法俊逸,姿态潇洒,造诣较深。
如今,余胜桥的书法作品数次进京大拍,每每都给藏家留下精品。找他求字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余胜桥的特别之处在于“量身定做”,给二胡大师闵惠芳写的是“一弓江河水,二弦映泉月”;给歌唱家杨洪基写的是“曲吟三国情,歌绘刘关张”。书画评论界人士赞叹其为“鬼才”。
余胜桥这个人,上半辈子做过车工,曾经的艰苦岁月磨炼他的意志;他写诗词著文章,深厚的文学底蕴丰富了他的经历;他拉二胡唱京剧,旋律的把握让他的书法更有画意;熟读历史艺术各类书籍,对中国文化天生的喜爱与深刻的研究,赋予了余胜桥睿智、儒雅的气质,以及浓厚的社会责任感。他说:“古董,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自己。”收藏是一种文化,古董是一种力量,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状。
艺术本相通,文学的功底让他的书法创意信手拈来,而作品如二胡的旋律般行云流水。观余胜桥的书法作品,大有天马行空的态势,在其笔墨的肆意纵横之中、飘逸空灵之外,无不蕴涵他笑对人生、豪放自如的理解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