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画了大半辈子的画,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平时靠朋友们的接济和支持,也隔三岔五地给一些企业画点儿画、组织几场笔会,日子过得倒也风平浪静。可是,随着近几年名家办班之风愈刮愈烈,他的一些同行去北京“名家班”“镀金”回来,摇身一变,画价扶摇直上,有的还靠卖画买了“宝马”、换了大房子。最初,听说哪个画家发了,他还是抱着观望的态度,不以为意、不为所动,或者说有点儿清高。可是身边一个个画家都去进修“镀金”了,自己形单影只,似乎反成了“另类”。而且,有的同行进修回来竟然对他的画指指点点,甚至有人背后嘲笑他的画是商品画。难有突破时,他终于坐不住了———勒紧腰带,东挪西借,凑了数万元学费,负笈北上,成为北京某画院某某名家班里的一员。
可是,我这朋友天生有点儿书呆子气,到“名家班”里根本吃不开。原本以为“名家班”某某名家很敬业,能多指点一下自己;没想到这位名家只是在开班第一天露了个面,讲了一通套话,评点了一下学员们的作品,就走人了,余下时间由其弟子,即所谓“助教”做辅导。不仅如此,某某名家一走,课堂就成了大家互相交换名片、互相交流感情的Party。下了课,学员们成帮结伙下馆子,今天我请客,明天他做东,有的晚上还去唱歌、泡脚、找乐子……我这朋友平日省吃俭用,过惯了苦日子,根本不愿入伙合群。于是,他在这个班集体里又成了形单影只的“另类”。每天在那样的氛围中画画,和自己在家画没有多大区别。他对当初报名进“名家班”的决定甚至产生了怀疑,可是已经骑虎难下了。
一晃,“名家班”到结业的时候了。在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一一和名家老师合完影后,“助教”说:“有些学员在本次进修中进步很快,有些意犹未尽。为满足学员们得到某某名家真传、继续深造的愿望,大家可以报考某某名家的硕士研究生班,成为某某名家的入室弟子,学费再交四万……”此言一出,众学员纷纷热烈鼓掌回应,大半学员表示愿意继续深造。我这朋友犹豫了:学还是不学?不学吧,只能打道回府;可是啥也没学到,一点收获也没有,无颜回去见江东父老啊!还是继续学吧,毕竟这次是入室弟子,能和名家面对面了。于是,我这朋友狠狠心,给他老婆打了个电话,让他老婆又凑了几万块钱给他。
这次,我这朋友和另外七八个学员还真走进了名家的工作室,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拜师仪式,挂上条幅,照了相,算是有了曾得名家指教的“真凭实据”。之后,名家开始教授自己那套理论技法,其余时间就是叫这些入室弟子临摹他的作品。其间放假,我这朋友和其他入室弟子一样,回到故乡为老师准备了家乡的特产,算是孝敬老师的一点儿心意,同时增进感情。老师自然是照单全收。但学习上的事,一码算一码,老师还是“严格要求”:采风、写生、出画集、做宣传、办展览,除了老师联系的赞助需要大家画幅画答谢以外,剩余费用一律由学员们平摊。不仅如此,老师还婉转地叫他们帮自己卖画,说入室弟子可以拿到优惠的价格……几个月后,我这朋友“学业有成”归来。他一出手,我们都感觉他画得很有他老师的面貌了,不禁感叹:“不愧为某某名家的入室弟子啊!”没想到,我这朋友倒显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样子。原来,其他入室弟子画得也和他差不多。朋友拿出他们的作品集给我们看。果然,他们的画风仿佛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这朋友一直未走出他老师的影子。虽然有画商知道他是某某名家的入室弟子,可却没有一位愿买他的作品。
后来,我这朋友因为没帮某某名家卖过一张画,不好意思与这位名家联系,再没去登门“入室”过。当从媒体上得知这位名家近两年来招的入室弟子一批又一批,已经超过百余人时,他彻底醒悟了:历史上,书画大家招入室弟子,对学识、人品、艺德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终其一生,入室弟子也不过一两位;而如今某些所谓的“名家”为了名利,大肆“扩招”,可谓“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可是又有几个能真正得中华书画之精髓,继承它并将之发扬光大的呢?我这朋友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痛定思痛、否定自己,逐渐走出了其师———某某名家的影子。如今他已重新找回了自己,还是画他以前的风格。朋友们感觉这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所以都去给他捧场,装修或送礼都尽量用他的画。我这朋友现在蜕去了那层“镀金”,变得特别真实、现实,一直在努力地画画、卖画。他说他要还债,还当初为上“名家班”、当“入室弟子”欠下的债,还完了就轻松了……他还说,谁要再跟他提他是某某名家的入室弟子,他就跟谁急!
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