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参加完《天下收藏》电视节目的高博达,被评为中国锡壶第一人。高博达喜欢壶,并结缘于锡壶。问及收藏锡壶的契机,他却言为天意,冥冥之中让他与锡壶结缘,收藏锡壶从爱好到痴迷,逐渐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据知目前国内有此系列收藏者仅高博达一人。他现在既是中国锡器研究会会长,又是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尘封的锡壶
高博达对锡壶的喜爱,从眼神里便看得出来。他现藏锡壶400余把,多以明清年间作品为主,每一把做工都精巧细致。
不过在当时,对于刚接触锡壶的高博达来说,甭说四处寻宝,就连最基本的按图索骥都是难事。因为历史上关于锡壶的记载近乎绝迹,高博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天工开物》中的几个字,以及图书馆中的有关锡的化学成分和一张关于锡矿的地理分布图。其实,锡器制作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580-1350年的埃及第十八王朝时,就已有锡手镯和锡瓶问世,它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锡制品。
锡壶的功用,以酒壶为主,茶壶次之。锡相对金银铜铁等金属较脆弱,易损坏,当时一些必要的技术条件不具备,因此单纯的锡制品不是很多。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加上锡器本身所具备的防潮、保温、耐酸、耐碱、易热、延展性好、光亮如银等优点,到了明清之际,锡器开始盛行,且由个体手工打制,因此壶的形状也千奇百怪。
锡壶的盛行,让当时的锡壶制作名家不仅仅只注重壶的功用,还常集诗书画于一体,巧用雕刻和镶嵌工艺,因此锡壶品质普遍提升,成为不少文人雅客收藏把玩之物。到了民国时期,一把质地良好、做工精细、造型美观的锡壶,要价已在4块大洋以上。目前,锡壶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早已大大地飚升。
锡壶里的奇闻轶事
收藏锡壶是一个缘,但是对于锡壶的情却不是一个“缘”字可以概括的。在高博达的收藏中,最让记者不能忘记的,就是那些外形千奇百怪,看似非壶,却暗藏玄机的锡壶。
鸳鸯壶,就是一种可以倒出两种酒的壶,本以为它只是存在于武侠世界和武侠作者的想象中,但是在高博达这里,记者却有幸见到了现实世界中的这把奇异之壶。
转心壶内由隔板分隔成两个空腔,并分别与通往壶嘴的通液道相通,而其中的玄机则掌握在倒酒人的手上,只需暗中转动机关,便可随心所欲随时倒出壶内的任何一种酒。据说转心壶的技术在宋代已经失传,但高博达手上就有四把这样的壶,每把壶的机关位置不同,有的在壶盖上,有的在壶把手上,有的则在壶嘴处。
还有一种壶叫做倒流壶,这种壶形态各异,但是却又有相同的特点。第一壶身没有壶盖,只在壶的底部有一个孔,第二向壶中倒酒是通过这个孔注入的,但将壶正过来时,酒却不会从孔里流出来。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乐器系列的锡壶,有管乐器也有鼓乐器,其外形看上去与普通的乐器无异,甚至可以真实演奏,如果没有介绍估计不会有人相信它实际上是用来盛酒的酒壶。
藏头诗里的缘分
迄今为止,在高博达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中,原则从未改变过,非“新、奇、特”不收,锡制品非锡壶不收。但在他的藏品中,惟独一件锡制品非壶,而是一个茶叶罐。提及这其中的渊源,高博达诡谲地一笑:“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故事要回溯到一年前,高博达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提出在自己手中有个宝贝,想让高博达看看。但是当得知此物并非锡壶后,高博达当下就断然回绝,认为对方拿自己开玩笑,但是听对方的话又不像是开玩笑。关键是最后一句话,他说我要是不过去看,绝对会后悔一辈子。
出于好奇和对锡制品的喜爱,高博达最终同意,看到这个茶叶罐后,他倒吸一口冷气,惊住了,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茶叶罐是个六面体,每一面上都有一句话,分别是:高山流水、博古通今、达官贵人、琴棋书画、锡东北南、雅用共享。这是一个刻着藏头诗的锡制茶叶罐,每句话的字首连起来读就是:高博达琴锡雅。
高博达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上天给我的启示,我决定这辈子都不会放弃收藏锡壶”。商报记者 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