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
——记省人大代表、荆州文保中心主任、出土木器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顺清
文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稀缺的宝贵社会财富,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
禹化九州,始有荆州。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名城之一,地上地下文物极其丰富,出土的古代漆器更是数以万计。
由于年代久远,漆器长期浸泡水中破损严重、修复难度大,因此,古代出土饱水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1973 年,省人大代表、荆州文保中心主任、出土木器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顺清从武汉大学化学高分子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荆州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尽管当时对自己的分配并不满意,可他工作起来却毫不懈怠。渐渐地,他爱上了这项工作,有时间就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反复琢磨漆器脱水技术问题,在总结同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较为成熟的高分子出土漆器脱水保护技术,采用该技术处理后,漆器形状、颜色基本不变,后期保护条件也较其他脱水方法的条件要求低,便于长期保存。
随着高分子出土漆器脱水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荆州文保中心在中国文物界名声鹊起,吴顺清也在文物界暂露头角。
楚人自古多智慧。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2300 多年前的战国绣罗单衣是举世无双的国宝,可出土后的绣罗单衣质地发硬、纹饰板结、花纹黯然失色,无丝绸感,一碰就掉粉末,出土古丝织品保护问题搅得他寝食难安。
2001 年初,他牵头与陈子繁、蔡桂兰等专家联合省轻工科学研究设计院,在资金、设备等实验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首次运用微生物技术对古代丝绸保护工作进行潜心研究。
生物技术在当时的文物保护领域还是禁区,要想突破存在一定的风险。回想那段日子着实让他难以忘怀:没有资金,自己垫付,实在没办法,就找亲戚朋友借;没有实验场地,家就成了实验室。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激起他研究的信心。
2003年10月,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有关专家的肯定;次年4 月,在荆州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吴顺清与课题组一道,运用生物法,对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的两只衣袖进行了清洗加固,经用生物法清洗加固处理后,丝织物色彩丰润,质地柔软,丝织感明显,机械强度增大,不仅可以拿,可以动,而且还可以任意折叠。
2004年8月18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荆对该科研成果进行考察鉴定,一致认为:生物技术应用于出土丝织物的保护,这是文物保护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是“开拓性、原创性的工作”,并称此“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开创了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之先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不仅对古代糟朽丝织品,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其他许多方面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受故宫[微博]博物院之邀,他在该院利用生物技术处理的皇帝的九龙伞、糟朽地砖、糟朽汉白玉、古字画等,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木器漆重现昔日艳丽,千年古丝绸“返老还童”。近40 年来,吴顺清在文物保护领域潜心研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他成功摸索出了迄今为止较为成熟的出土饱水漆器脱水保护技术,对古代饱水漆木竹器和简牍进行脱水处理后,便于长期保存;生物技术应用于出土丝织物的保护,誉为文物保护技术上的“一场革命”。在中国文物保护领域,提起吴顺清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中国文物界的大名人。
近年来,荆州文保中心先后为湖南、北京、陕西、河北、安微、云南等16 个省市的饱水漆器进行脱水保护或技术指导,吴顺清的脚步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只要有文物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如今,荆州文保中心几乎垄断了我国整个出土竹木漆器保护领域,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保护业务应接不暇。
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厉小捷所称:荆州文保中心不仅是荆州的,也是湖北的、国家的,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吴顺清带领的荆州文保中心,为荆州文化壮腰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次去荆州博物馆,总爱驻足丝织品展厅。经过生物技术处理过的古丝织品上栩栩如生的刺绣图案让世人惊叹,连现代技术也自叹弗如。(荆州日报 记者 郭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