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底评选的第六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颁奖仪式上,只有两位大师入选,其中年轻的那位就是张铁成。张铁成这个名字并不为众人知晓,但他的成绩无人不知。张铁成不仅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徽宝“中国印”的制作,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金镶玉奖牌的设计工作。张铁成的作品广受好评,屡获大奖,并且他一直致力于玉文化的传承。聊起自己的成就,张铁成很谦虚,一直在说:“我只是在做我该做的。”
邂逅玉雕
当记者见到张铁成的时候,他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坐在工作台前专心雕刻,抬起头憨厚地笑了笑,有种艺术家的淳朴。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最大的特点是年轻,并且还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
当问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时,张铁成淡淡地说:“我的命好。”时间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专业美术学院毕业的他和二十多位同班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了玉器厂工作。其他同学忍受不了玉雕的枯燥都陆续离开了,半年之后只剩下四五个人,张铁成便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我开始喜欢玉雕,工作时总是充满活力。”张铁成笑道。
那个时候,二十来岁的张铁成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我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混工作,我真的想做件大事情”。
在外人看来,玉雕作为一门技艺,技艺水平应该最重要的了。可是张铁成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为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学识修养,第三才是技艺。“只有把人修好了,才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要想在玉器行业干得出色,好的玉德是关键。”“不是说能够雕刻出东西就是大师,要想雕刻出好东西需要一个人深厚的积淀。要想把玉雕做到极致并不容易,若急功近利就达不到那样的技术水平。”张铁成语重心长地说。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自满的张铁成觉得自己在传统文化知识上有欠缺。1998年,他开始进电大学习,通过了成人高考,上了三年的业余大学。那个时候的张铁成刚刚自己开公司——北京玉尊源玉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任总工艺师。“我并不需要文凭来装点自己,真的是想多学点东西。那时候管理自己的公司够累的了,晚上还要学习。不过现在想起那段日子,的确很充实。”
就这样,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张铁成就在家里进行雕刻。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郭石林老师,郭老师感觉这个学生有天赋就用心指导。到后来,张铁成就直接拜师了,就这样,他跟随郭石林学习至今。
带徒之“囧”
过去,几十年如一日,张铁成在玉雕这个行业里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然而对玉雕的精通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比如,判断玉雕的好坏,张铁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一是料,好料很重要;第二是工艺,精雕细琢是关键,比如观音,每一件观音玉雕都有它不一样的地方;第三是创新,一件好的作品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独到的创意,同时也不能太古怪。”
谈到当前玉雕行业的发展,张铁成很忧虑。人才的欠缺制约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行业内也没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铁成从2008年开始培养学生,他认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益人较少,并且有很多弊端。由于制作玉器的过程是技术活,当徒弟们学会后就会另立门户离开师傅。因此,当今很多师傅在传授技术的时候会采取流水线作业,任何一个徒弟学的都是一道工序,这样他们就无法掌握玉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就无法另立门户,然后会死心塌地地跟着师傅干了。
张铁成刚开始带徒弟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想到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更想把自己的技术传承下去。 “最难受的事情是必须认真教他们,还不能担心他们走。如果只让他们学习某一道工序,那么他们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做出突出的贡献来。 ”张铁成如实说。
宫廷玉雕进退维谷
张铁成现在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宫廷雕刻上,“宫廷玉雕当前的市场情形并不好,没有多少购买者,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做的话,这门技艺就会消失,我想把这项技术传承下去”。张铁成担心在市场化的今天,传统的玉雕之路能否发展下去。宫廷玉雕的造型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并不被市场看好。“如果失传的话,后人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东西了。”张铁成皱着眉头说。
对于未来的路,张铁成心里早就有规划。“对于公司,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精品,比如那些大的宫廷玉雕;另一方面做市场上的畅销品,比如小把玩之类批量生产。就我个人而言,我教书育人,同时继续研究玉雕,把玉文化传承下去。”
商报记者 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