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刘小东的讲述现场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刘小东的讲述现场

刘小东的讲述现场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西 2.5M×3M 布面油画2012 西 2.5M×3M 布面油画2012

  “他力图以纯粹写实的风格反映矿工们的真实生活:小心翼翼的、谦卑的、艰苦但又复杂入微的状态”,“将自己沉降到生活现实的泥沼之中”。

  从2005年在奉节画《温床》开始,刘小东把绘画变成了绘画项目,或者说艺术事件——“涵盖了一系列多媒体和跨学科活动,远远超出绘画的范畴”。创作和展览,在他这里逐渐完整为一种标识性极鲜明的刘小东式组合:选择现场——团队前期调研——在现场搭帐篷建立临时画室——专业电影团队伴随记录创作全部过程。除了创作巨幅油画,刘小东的艺术手法还系统地拓展至速写、手写日记和摄影,他的团队和顾问则通常集合了著名策展人、学者、导演,最终,包括纪录片、历史研究及系列文化座谈在内的所有成果和画作一并呈现。

  “现场”,成为刘小东绘画的关键词。以这样的绘画方式,他曾经在三峡、在金城、在古巴……这一次,现场是在和田:2012年6月22日,刘小东和团队从北京搬移到和田玉龙喀什河河套,开始了预期为两个月的记录采玉工的生活。

  不难看到,他的现场,通常是社会性或人文性话题所在,给人的印象是在“借力”,或如画家所说,是他从过去封闭的个人视角朝向重大社会叙事的转换。“三峡系列”和旧作《违章》一样,画面主角为底层民工,但背景从不知名街头切换到了当时正处在关注焦点的三峡大坝和移民问题。在这一项目中,刘小东邀请著名导演贾樟柯并行创作,贾樟柯拍摄了后来在威尼斯电影节荣膺欧洲纪录片协会奖和欧洲艺术协会奖的纪录片——《东》,也助生了获得威尼斯金狮大奖的故事片《三峡好人》。《金城小子》的绘画对象,是刘小东的故乡小镇金城和仍然生活在那里的家人、童年朋友,但背景其实也对接到了中国大工业遗迹之上的现实处境。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受邀为他监制拍摄了纪录电影《金城小子》,该片也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以及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纪录片。而这一次《刘小东在和田》,他的顾问是著名作家阿城。“想想10多天来阿城一直陪着我们,给兄弟们许多知识,真是件奢侈的事。”刘小东说。

  为什么选在和田?从视觉的绘画或电影出发,自然会联想到因陌生、远离中心而拥有的异域美感。但刘小东说,他在绘画中十二分警惕视觉的“异域”。1986年,他和同为画家的妻子喻红就到过喀什,在那次旅程留下的速写本里,我们还能看到画家面对“异域”的新奇目光,速写里有各种边疆风情和清真寺场景。而这一次,刘小东直觉地把目标过滤为唯一:挖玉的人。自丝绸之路时代,和田玉即是这个地区财富与传奇的象征,至今玉客仍是接踵纷至,形成了一个疯狂的玉石经济链。在资源已近枯竭的河套戈壁上甚至房前屋后,到处可见到低头采挖的当地玉工,他们连同身后荒壁,已经在争夺生存空间的现实中销匿了所谓异域风情。

  就像两年前回到几近废弃的工业小城去绘画自己熟悉的童年朋友,刘小东在面对陌生的采玉人时,仍似要努力进入对方的日常生活,以那种“最直接、真实和尽量亲密而敏锐的方式抓住细节”。策展人侯瀚如形容刘小东:“他力图以纯粹写实的风格反映矿工们的真实生活:小心翼翼的、谦卑的、艰苦但又复杂入微的状态”,“将自己沉降到生活现实的泥沼之中”。

  这或许是刘小东用以规避高度社会化的事件和明显的场景之方法。在初到和田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写道:“我说时间很短,环境复杂,我不可能了解这么复杂的状况,我想千万不要概括别人的生活,我只就这条河,这个河床上采玉的人,一棵树,哪怕只是一块石头。我画他们,两个月,很小很小的点,开放的信息。成为被画的人和景物的一部分而不要在其之上。”刘小东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就像新疆女作家李娟,她多年在阿勒泰生活,每一篇文字都在写身边的新疆,但在接受“刘小东在和田”项目策展人欧宁的采访时,她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描写这种异域风光,无论你距离再近也是一种旁观,因为你不是一样的人。”

  刘小东的工作过程,在画面上最终呈现的表达,观众都可以从他的和田日记里找到回应——他把这些文字称为创作日记,因为平时他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对于日记这类文本在他创作和展览中所占据的地位,阿城有中肯评价:“小东近年来有将自己的画作过程文本化的倾向,我未有能力将之视为喜或视为忧,因为文本批评已经是一种当代包装了,一般来说,作品很难穿透具话语权的包装,这是福柯们造的孽。”

  6月22日,到达和田第一天:“安顿好行李,就去沙漠了,沿途是玉龙喀什河,有黄泥般的河流,河滩都是经百遍挖掘翻来覆去的卵石,凹凸不平在沙尘的白光中闪着光芒,源远凄楚。”

  6月29日:“昨天回到和田,今天上午就去河套,再一次寻找可画的地点,几天的奔波让我中暑了吧,嗓子肿了,有点发烧,无力。中午还在玉龙喀什河的河套上画了草图——‘前、后、左、右’,我想做同一地点画四个方向……”

  7月4日:“昨天傍晚又去河套右侧,忽然顿开,这里太好,前后左右都是那意思,在这儿搭棚画啦,正好还有两维族青年在河里洗澡,他们答应我画他们,还有一个瘦高中年采玉路过,曾在广州烤羊肉串,都留了电话。”

  入和田13天后,7月4日晚,他和团队终于选在闸口河套上搭好了画棚。“黄沙漫天,土军绿的棚子屹立在废墟中,迎风招展,这真是最惊人的艺术品。”刘小东描述的场景,在纪录片里有一个长长的静默的全景镜头,荒凉卵石戈壁之上兀然立着这样一个小棚,确实瞬间触动观者,包括他自己,画棚意外地给了他更多感受力——当然几天后就发现,这样的棚子根本不适合那样的气候。

  他们搭棚的地方,主人是一位名叫麦·吐尔逊的维吾尔族老汉,附近都是他的采玉地,老汉带人在卵石堆里挖出许多小窑,人就住里面,每天都在这个被大型机械翻过几百遍的地方一点点人工挖掘,寻找奇迹。刘小东开始画第一幅画,麦·吐尔逊和他的儿子及他儿子的采玉工朋友都来做模特,一共6个人,参差站在画棚前的沟坎中,吐尔逊的儿子蹲在中间。这幅画后来取名为《南》。新疆天黑得晚,为避开白天的暴晒,刘小东每天晚上19点半以后到河套,画到夜里23点收工。他在棚里面画画,那些采玉人就在外面挖玉、买卖,他和团队有时不想工作了,也加入进去,跟着采玉人一起买来卖去。晚上画布就留在棚里,若是狂风大作,他便一夜不能眠,担心肆虐的风是否已经撕碎他那戈壁滩上的画棚,作品是否散落在河坝上无法拾回。“即使捡回所有碎片,是应该展出这些碎片还是应该重画,是在狂风的戈壁上继续画画,还是搬回乌鲁木齐的室内继续完成未完成的画作,这是个大问题。如果遵循自然偶发的艺术原则,我应该展出这些碎片,如果遵循仅用绘画形式与这个世界谈谈的愿望那我应该不管室内室外,只要完成画作就好。”

  《南》最终是刘小东唯一真正在和田喀什玉龙河套现场完成的大画。沙尘暴的凌厉超过了他和团队之前的想象,每天去到现场,都发现画面扑满黄土。刘小东本来“想着将来的一两个月和他们在一起画他们”,结果画了10天后,就被迫在7月15日拆除了和田的画棚转往乌鲁木齐。他在乌市又画了一个多月,以在和田的现场勾画和素描,完成了风沙中没能画完的余下三幅——《北》、《西》、《东》。在接下来绘画15张小画的过程中,他决定转换一种创作形式,把照片变成绘画:洗出40厘米×50厘米的照片,然后在照片上用丙烯去画,以此“去掉没用的细节,保留无法用绘画表达的细节”。相纸上丙烯并非新方法,但刘小东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奋度,他觉得被阻塞的部分感觉通过这种形式得到了释放:关于时间、怀疑、否定,关于劳动和艺术品。在他看来,被认为过时的写实画法也好,相纸上丙烯也好,旧技术如果能用为达成作品的媒介,与当下发生关系,就带来意义。

  主笔 曾焱 图片提供 今日美术馆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