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藏家陈幼坚:身份是灵感的表达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藏家陈幼坚:身份是灵感的表达

藏家陈幼坚:身份是灵感的表达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藏家陈幼坚 藏家陈幼坚

  陈幼坚(Alan Chan):香港著名设计师,获奖无数。他的设计公司曾被美国GRAPHIS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列,是惟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他的海报和腕表被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在设计师身份之外,陈幼坚也是一个资深的收藏家,他对于艺术品收藏同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导语:陈幼坚有很多个身份,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画廊主……这些身份在他身上罗列起来丝毫不觉得突兀,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将本来不相干的事变得顺其自然。将这些身份串起来隐形的线就是兴趣,这条线就像他的性格那样随意,那样灵感层出。收藏本是庄重的事,陈幼坚的收藏却像他的性格一样灵活。

  随兴趣而为的艺术灵魂

  陈幼坚这位设计大师,可以说将设计做到了极致,无论是商业的、非商业的,平面的、空间的、建筑的,都把对艺术和美的感悟贯穿其中,他是在用兴趣完成作品。2012年的iPhone摄影展《iEye爱》也是他兴趣的结晶,这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同样有最优秀的东西呈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陈幼坚在广州机场上班,那时候他不会画画,便将所有的创意用摄像相机拍下来给客户看,从那时候开始拍摄就成了他的爱好。他当时的一位老板对他影响很深,这位西人老板是一个非常好的摄影师,其特有的以西方人眼光看东方事物的角度让陈幼坚受到启发,包括现在热爱收藏也受到他很深的影响。陈幼坚成长的年代受英国教育,眼里也发现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的差异趣味,“我以西方的角度体会我们的根”,经过80年代直到现在陈幼坚一直在延续这种文化状态。

  陈幼坚喜欢品茶,最喜欢喝台湾的冻顶乌龙。他最近在上海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普洱茶会所,整栋楼,除了前面的墙没改,其他所有建筑都是由他一手操刀,最好的茶都在里边。现在很多名人喜欢光顾这里,除了喝茶还可以抽雪茄、品酒,正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作品。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热爱,很难说陈幼坚会有这么多出色的灵感。他喜欢艺术、喜欢收藏,是画廊重要的客户,这次《iEye爱》摄影展也正是源于和画廊交往中产生的念头。“我开始用iPhone拍摄时,并没有想到会将它们发表出来,只打算用来记录有趣的事物,特别是在车上赶路时,有时候景物转瞬即逝,照相机来不及拿就用iPhone,但往往因为拍摄的过程经过最少的计划,出来的结果便最纯粹。”陈幼坚是纯粹又随性的人,只是随着兴趣去做。“艺术与设计到了某个阶段,其实是有相通性的。”

  热衷艺术的人往往拥有单纯的灵魂,陈幼坚没想到的是这次展览如此受市场欢迎,这对他倒是一个额外的回报。他不抱任何商业目的,对画廊的要求是自己的作品价格合理,“除了成本以外就是成本”,他做艺术的时候只希望这是不为盈利的纯粹艺术。他感谢自己在商业设计上的成功,这使得他不需要依靠贩卖艺术来生活。“讲得不好听,我不靠这个事情来生活,我傲气,你不买无所谓,做艺术家起步应该是这样子。现在很多艺术家不断地重复做自己的东西,苹果卖得好就做50个苹果,香蕉卖得好就做100个香蕉,这是艺术吗?”无欲则刚,陈幼坚因为自然的随心状态,才让大家看到了艺术的奇妙。

  收藏的收获在于过程

  知名设计师的身份有时候也让陈幼坚遇到尴尬,有一次他在香港买了两件廖一凡的作品,艺术家知道是陈幼坚购买便专程来找他聊天,还专门用英文,两人聊得非常好。几年后陈幼坚在798的一个画廊看见廖一凡另外一件作品,很想买,递给画廊老板名片,老板看了却说:“不用买了,我送给你。”这让陈幼坚很诧异。当时只有说:“你不用送给我,可以便宜一点给我。”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收藏过程中最难得的体会。

  陈幼坚并不忌讳艺术品投资,他是很风趣的人,戏称投资和找老公是一个原理,“就好比我和我妻子,开始拍拖的时候我还是个打工仔,存款两三万都不到,而妻子身边的男性朋友都开跑车过来送她吃饭的,可是她却唯独看上了我,也就是投资了我。”陈幼坚是798的常客,遇到好的作品就会买下来。上海、北京、香港的各类博览会都有他的踪迹,他也是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微博]拍场上的常客。对于收藏的预算,陈幼坚的弹性相当大,从几千块、几万块、几十万块到二三百万的都有。而在收藏的窍门上,他也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他经常观看全世界拍卖行的情况,中国香港的、美国的、英国的……从而获知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行情。比如某些作品在美国成交价相对较低,而在中国香港就会很昂贵,通过这种比较之后再进行购买可以节约不少无谓的花销。他节约预算还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电话委托,“如果我的底价定在10万元,12万元卖给我我也不会要,我钱不多,所以很理智。”这对于节制不理智消费是相当有帮助的。“在现场受到气氛的感染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竞拍行为从而超出预算,这对于长期收藏并非益事。”这些收藏购买心得都让陈幼坚乐在其中。

  在他的收藏中,最珍贵且让他引以为傲的莫过于台湾地区艺术大家朱铭创作的雕塑,能获得朱铭的雕塑是一件非常偶然且幸运的事。那是两尊非常大品相非常完美的作品,是朱铭1981年在美国开展览的时候,在当地找了一棵树,用电锯来做的。美国人不懂,放在户外,底部都破坏了。有一次,陈幼坚在香港画廊偶然碰到,价格也非常合理,于是毫不犹豫就购买了。就在他买下之后不到3个月,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对品相不如这对的作品拍了98万元,超过了他购买价一倍;而到了现在,想花98万元购买其中一件都不可能了。这件藏品就放在他香港的办公空间里。整个雕塑由元代木头做成,是朱铭的典型作品,在台北美术馆也没有原作。为了修复底部的破坏,陈幼坚请了专家将腐朽的那部分全部掏空,然后将木头磨成粉进行填充加固。现在那两个雕塑焕然一新,看不出来曾经在户外被风吹日晒过的痕迹。像这样好运气的事在他的收藏中不止一次,而好运的前提是眼光精准。

  收藏常玉的作品他也有让人津津乐道的“捡漏儿”经历。常玉的油画很贵,这个众所皆知。但是陈幼坚独辟蹊径,很早之前就开始收藏常玉的版画、草稿等其他类别的作品。3年前,他看到一个拍卖会上有常玉的6张一个系列的版画,看着非常漂亮,价格也能买得起就拍了下来。他当时花了25万元,而以现在的行情大概也就能买到一两张。“是电话投的,我又不是太了解纯艺术,又不是投资,但是很奇怪当时没人要,运气好被我买了。”陈幼坚善于发掘名家还未被市场关注的另类作品线,而事实证明,这样的眼光往往是正确的。名家赖以成名的作品风格之外,其他冷门类作品也迟早会受到青睐,陈幼坚本着喜欢为前提进行的收藏却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收益。

  艺术品的分享精神

  在艺术创作和收藏之外,陈幼坚还创立了自己的画廊——二十七画廊,画廊与他的工作室相连,这是一个不靠赚钱而单凭个人兴趣来运营的地方。挑选艺术家的标准很简单,他希望寻觅到和他背景差不多、设计味道浓郁,但有艺术角度的人和作品。陈幼坚的藏品中,有很多是缘于作品强烈的设计感,像达明o赫斯特和安迪o沃霍尔的作品。无论做设计也好,做艺术也好,做收藏也好,所做的都是个人精神的反映。

  与艺术相比,陈幼坚认为设计的缺陷在于生命力的短暂,一个快餐店可能三四年就消失了,一个LOGO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改掉了。虽然设计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很快,但是比起艺术品长久的生命力,还是让人觉得有遗憾的。也正因为如此,陈幼坚希望成为一个艺术家,希望他的作品能够留存下来。现阶段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从60岁开始做的一个装置,名字叫做《桥》,在桥的两边是人字。如他所说:“我今年62岁了,不知道还有多久可以生活在世界上,有可能10年、20年后我不在了,80岁差不多走了,18年我可以做什么事情?两个字,‘分享’,所以我做了一个装置,就是大桥,桥可以连接不同的空间。”这个作品不久前刚刚入选了香港双年展。

  到目前为止,陈幼坚有很多重要的藏品,他能想到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制作“分享”主题,自然也考虑过如此多的藏品未来与谁“分享”,到目前为止他还从来没有卖过一件。他有很多艺术品是为了子女而买,除了不希望留太多钱让孩子变得懒惰,又不想孩子陷入贫穷这样纠结的心态之中。陈幼坚生于普通家庭,长大后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得到成功。他在努力赚钱中体会人生,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不要学坏,不要变成无聊的年轻一代。他为孩子购买艺术品除了艺术品的恒久保值意义,最重要的是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明白艺术对于生命的意义,并且拥有和美沟通的感知力。艺术是可以传承,可以铭刻的,这正是陈幼坚想传达的。

  陈幼坚下一步准备开一个私人的设计美术馆,在以后的日子里把与设计和艺术有关的东西都在这里呈现。地点已经确定,在香港土隆湾一个六百多平米的地方,这将是一个完全本着热爱贡献给社会的美术馆,也是他“分享”理念的延续和发散。

  艺术银行VS陈幼坚

  陈幼坚=Alan

  陈幼坚将自己收藏的达明·赫斯特的作品二次创作成了装置

  记者:有比较喜欢的年轻艺术家吗?

  Alan:年轻的艺术家喜欢很多,比如说郑路、蒲华、邓心黎。

  记者:您购买艺术品的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什么?

  Alan:当然是买的过程,好像去酒吧找女孩子一样的过程。有人价钱比你高就捞不到,别的男生出手快你就捞不到,他出一个奥迪,人就跟他走,不跟我走了。但要是她喜欢我,那么就还是会跟我走。就好比廖一凡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我买过一次,后来又有缘遇到另外一件,我想买,结果对方却打算直接送给我,没有任何动机,堪称奇遇。

  记者:收藏作品中您有没有什么遗憾?

  Alan:有一次想买张晓刚[微博]的一套版画。为什么买不到?因为当天拍卖总共是5套,我又没有想清楚每个多少钱,我喜欢的那个是5套里边最醒目的,但因为它不是在前面拍,我买了一个后剩下的钱就不够了。这很遗憾,所以以后我清楚了,不应该5套都想要,重点应该放在最想买的那一个。

  记者:您的兴趣一直在变,回头看以前收藏的作品有什么感觉?现在还特别喜欢吗?

  Alan:没有想过,因为我收藏的很多艺术品还没打开。比如说我买了大概50件左右,最多打开不到10件,没有空间放,艺术品要找一个好的空间才对得起它。不打开是对它的尊重。我的收藏很广泛,这是纯粹的男人的心态,对不同的女性都喜欢。

  记者:现在您有转手再卖出去的东西吗?是不是会亏本

  Alan:一直在买,一直没有卖过。我觉得买股票会亏,但买艺术品不会亏本。

  记者:您最大的藏品是什么?

  Alan:最大的藏品是我跟我太太收的,是一艘百年前的外销沉船上的物品,一百年前飞机应用不广泛,很多口岸用船运输货物,这条船上的物品是出口运到欧洲去的,后来沉没。我从第一天见到这批沉睡的宝藏开始,就不断地购买,持续了20年左右。包括茶壶、香水瓶、手袋、化妆盒等状态完美雕工精美的银器,数目高达六百余件。后来我在香港开了一个银器展览。

  记者:您画廊艺术家的作品跟您收藏的作品之间有关系吗?

  Alan:不一样,因为画廊艺术家完全是从我设计师的角度,我看上他的设计语言在他的艺术里边的表现,有可能完全是一个设计师,但我可以将他变成一个艺术家,这样来做。我收藏完全是更个人的一种做法,一方面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喜欢,觉得特别有意思,就买下来的。我跟这个画廊的关系都是买作品才开始的。

  记者:对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有兴趣吗?

  Alan:有,我买过达明o赫斯特的作品,他有几个骷髅头,我用他的骷髅头做了一个装置,很漂亮。安迪o沃霍尔的我也买过,买过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手稿(原稿)。

  记者:之前您搞艺术创作是受您以前那个老板的影响,那么收藏呢?

  Alan:那个拍照片的老板收藏很多佛像,我也喜欢这个,手里大概有二十多个,中国、泰国的都有,我每次去泰国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买佛像。我记得最漂亮的那座是几百年前移民去泰国的福建家族后人留的,他们移民时带过去很多佛像。现在我在泰国可以买到中国几百年前的佛像,内地找不到,因为不允许卖出,就是放在家里边。

  记者:现在有一种言论说香港文化一直在衰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您怎么看?

  Alan:香港文化要回来了。香港艺博会被巴塞尔投资,而且香港艺术展览的氛围标准非常国际化,包括展览的模式,包括Party。我们去Party都是晚装去的,女性全部是盛装的拖尾裙,可以说很郑重。中国内地比我们有钱得多,但是有钱不代表有品位,用钱买整个屋子都是大牌子的艺术品,并不能叫有品位。

  记者:内地和香港相比,文化品位的欣赏方面有什么不同?

  Alan:内地文化很深,比香港更深,但是没有生活的态度,不懂得每年去巴黎买什么样的衣服,在什么地方喝咖啡,看似国际化不代表品位,这是需要沉淀的。一讲话一走路就知道是不是淑女,不管拿什么包包都没用。香港是一百年才改变成这个样子,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品位没有速度感,不是压缩过来的,钱可以快速过来,但是品位不可以。因为整个中国经济太火了,有钱人太多,钱来得太快,却没有心态慢慢培养自己。

  记者:对于不懂艺术却想艺术品的人,您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Alan:多看展览,这是唯一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唯一的方法。去看拍卖会,还有多看你们的杂志(笑)。我不赞成单纯为了投资而购买艺术品,这样很容易本钱陷入里面收不回来。

  记者:您觉得收藏艺术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Alan:有钱和欣赏的态度。艺术品首先要让自己愉悦,然后是炫耀,再才是投资。一是有钱,钱太多放在银行看不到,买个雕塑你却可以尽管看,这同样是你的;另外就是从欣赏的角度,比如一个普通人可以买一幅几千块钱的版画用来欣赏,而几十块钱买到的也同样可以很漂亮。收藏要看心态,我刚好在两者的边界,不是很有钱,但是想拥有艺术品,有多余的钱就买,就是这样。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