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伊东丰雄:拒绝风格者终被承认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伊东丰雄:拒绝风格者终被承认

伊东丰雄:拒绝风格者终被承认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真快。刚听说消息正式公布了。”3月18日凌晨,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建筑师张永和刚在微博上转发大奖的最终结果,72岁的伊东丰雄立即成为建筑界最热门的话题。

  “我十几年前就认识伊东丰雄,也采访过他。”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在得知消息后,感叹“拒绝风格者终被承认”,“伊东丰雄获奖是众望所归的,也是应该的,他确实做了很多贡献。他引导建筑,把建筑的眼光投向一种新的时尚、新的样式,而且一直引导潮流。他最大的特点是不停留在一种风格上,他从不认为要坚持做一种东西,每当有新的科技、新的感觉出现时,他总是把这些东西通过建筑表现出来。”

  “他影响了世界上不知道多少建筑师。”方振宁说,2010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妹岛和世,正是出自伊东丰雄的建筑师事务所。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们将伊东丰雄称为“永恒建筑的缔造者”,赞许他大胆开辟新的路径,“他的建筑作品里充满了乐观、轻盈及喜悦,又同时具备独特性与普遍性。”

  “他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但在这种柔软里面,有一种非常刚强的东西。”2009年9月,伊东丰雄在北京清华大学演讲,方振宁听完讲座后,又主持了一场伊东丰雄与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晚餐对谈,“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建筑师。有的设计师可能作品不错,但缺少人格魅力。我觉得在普利兹克奖的获奖建筑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伊东丰雄这样的双重魅力。”

  表达挫折感的介质

  1941年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的伊东丰雄,30岁才建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从小热衷玩棒球的他承认,年轻时对建筑并没什么太大兴趣。与伊东丰雄同年出生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年轻时也痴迷拳击,靠后天自学走上建筑师之路,比伊东丰雄早一年成立建筑师事务所。如今,两位看似起步过晚的建筑师,已经分据东京、大阪,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关东关西双雄”。

  两位建筑师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1962年,安藤忠雄用拳击比赛获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和非洲并自学建筑,游学历程长达7年,以一种游击队式的方式生长。伊东丰雄没有离开日本,直接进入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即就职于菊竹建筑师事务所,沿袭日本建筑传统。

  方振宁把一批出自菊竹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称为“菊竹流”,“看看菊竹清训和他那些追随者的业绩,就知道菊竹是一位导师。日本的建筑人和媒体人在上世纪70年代主推丹下健三,认为他是日本民族风格代表。但谁也没想到,1965年最先进入菊竹清训事务所的伊东丰雄继承了菊竹的衣钵,1971年自立门户。”

  伊东丰雄开始建筑师生涯的年代,正是现代主义建筑泛滥的高潮时期。高能耗、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巨型建筑在国际建筑界兴盛,丹下健三的一些作品也依循这股风潮。伊东丰雄却离开东京这种大城市,在村庄乡镇建造一系列小住宅建筑,从这时候开始,伊东丰雄已经显现出他的建筑理念——建筑要与每块基地独特的自然特征统一起来,要以生活为基础。

  “建筑不是目的,而是确认我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伊东丰雄曾说,他之所以进行建筑创作,是将建筑作为媒介来阐述他对当代社会的理解。城市和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会令他生出一种挫折感,建筑则是他表达这种挫折感的介质。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竞争力增强,甚至威胁到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在经济全盛期,日本的建筑更新速度飞快。伊东丰雄曾说:“我认为我的建筑没必要存在一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那个时期或之后的20年有什么用。”

  他的建筑追求短暂、临时,既对应了这个浮躁的消费主义时代,也顺应着日本地域文化背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灾难频发的日本,并不存在西方那种纪念碑式的建筑理念,日本传统木结构的非耐久性,深刻影响着伊东丰雄的建筑观。

  伊东丰雄早期作品“银色小屋”可谓临时性建筑的典型之作。七个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带有拱顶的独立小屋,可以快速建造,也能快速消失,这种即建即拆的临时性建筑,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破坏。跟那些笨重的大型纪念物相比,伊东丰雄的建筑美学能保证建筑在有效时间内发挥最大功用,“建筑不是长久的存在,而是临时物的想法。”

  “他不向西方设计师和建筑思想妥协,他提出自己的思想,有些思想跟西方是对立的。他也不盲目认可日本国内比他更有名的建筑师,他并不妥协和盲目崇拜,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他的思考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出于对建筑学的发展。”方振宁说。

  唯美、轻盈与诗意

  “他的作品涵盖了图书馆、住宅、公园、剧院、商场、写字楼及展览馆等诸多类型,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他是一位具有独特天赋的专业人士,善于在每项任务及每块基地中寻求机遇,并投身于发现新事物的过程。”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词中,用“创新”来概括伊东丰雄的作品。

  在方振宁看来,伊东丰雄的作品并没有固定风格,“每一次,他都给建筑设计一件新衣,量体而裁,自然不会雷同。这也是他的作品给人清新感觉的秘密。”他去日本看过伊东丰雄的不少作品,“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一个新的尝试。他追求唯美、轻盈、诗意的建筑,而且让结构都服从这种诗意,技术上做得非常完美,给建筑界树立了典范。”

  伊东丰雄曾说,“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2000年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是他这一自然理念的完美体现,也让他的国际声誉达到高峰。

  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念头起源于一只鱼缸,玻璃大厦中12 根管状柱如同水草般由地面升起,贯通6 层地板,电梯通过这些“水草”通向屋顶。建筑师使用了很多树枝形,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产生丰富光影变化,将空间分割成明暗不一的区域,供仙台市民在这鱼缸般的通透建筑中用餐、休闲、阅读或是约会。伊东丰雄说:“都市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对立概念已经消解,我希望能实现环境与建筑的同化。”

  为达到建筑的明净、轻逸,伊东丰雄在材料的运用上颇为先锋。他喜欢玻璃的轻薄透亮,喜欢用白色与裸露带来冷峻感。在“银色小屋”中,拱形天棚可以随意开合,整个建筑随着季节、天气和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如同存在于未来梦境中。从风之塔到仙台媒体中心,再到他后期的作品TOD’S表参道大楼、东京Mikimoto珠宝旗舰店等,均以白色、玻璃、轻型钢结构、铝板打孔来展现建筑的轻薄通透感。

  尽管伊东丰雄追求建筑的短暂性,仙台媒体中心仍承受住了2011 年日本海啸的考验,除吊顶掉落、玻璃震碎,主体结构安然无恙。正是在这场灾难后,伊东丰雄和其他日本建筑师提出为幸存者建设“共有家园”社区空间。他说:“在灾区,人们失去了一切,却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建筑到底是什么’的机会。‘共有家园’引导人们去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当代建筑应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它甚至对最原始的主题、建筑本质的意义提出了质疑。”“共有家园”所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赞赏之处。

  如今,72岁的伊东丰雄将很多精力放在教学上。他创立了自己的私人建筑学校,面向新兴设计师、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授课,推动建筑在这个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如果学校取得成功,那它将会培养新一代年轻人,能自由思考城市空间,更清晰地表达他们关于未来城市的观点和构想,不管他们未来是否从事建筑设计。”伊东丰雄说。

  对话

  “建筑和艺术必须分道扬镳”

  Q: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意识到艺术和建筑应该分开看待?

  伊东丰雄:在设计仙台媒体中心的时候。一开始我觉得建筑要取得成功,必须具有美的元素。作为一个建筑师,我那时觉得我唯一该做的就是设计漂亮的建筑。在仙台媒体中心方案竞赛的时候我依然这么想。但五六年间,我与一起工作的普通民众、技术人员、官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了很多讨论,我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发觉建筑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所谓的“漂亮”,也开始明白作为建筑师本身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媒体中心开放的那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不管你怎样去尝试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它依然有可能被大众欣然接受。我逐渐明白建筑的可能性所在,它能让人们更加自由,更直觉地主观地去体会空间带来的感受。

  Q:你研究过包豪斯和黑山学院这样的学校吗?

  伊东丰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艺术一道,在艺术能改变社会这一理念下,建筑原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非常令人钦佩。但我们现在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建筑和艺术必须分道扬镳。如果建筑继续停留在艺术领域,那它将与社会格格不入,而这些疏离建筑师也将步入抽象理论的歧途。如今在博物馆里,很多建筑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我对此抱着强烈的保留态度。建筑师的位置应该在博物馆之外。

  Q:你认为建筑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社会?

  伊东丰雄:想要让建筑在造福社会上有所成就,我们需要订立新的原则。即使只是一些小项目,当地的人们也开始理解建筑的语境了。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建筑师所崇尚的设计和公众想要的设计之间还有很大的鸿沟,如何填补这道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找到一个新的逻辑,将两方相结合,那么建筑师将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

  Q:你认为培养新兴建筑师的计划很必要,但这个观点似乎与日本盛产著名建筑师的盛名相悖。你是否觉得日本建筑天才的成功与社会背景和教育体系相关?

  伊东丰雄:传统上,我们的国家支持,同时也要求有处理细节和创造美的能力,但这些都更该归功于工匠和建设者而非建筑设计师。与我在海外的经历对比,我常常惊讶于日本的工人和建造者们所具有的技术能力,这样的技术支持扩大了日本建筑设计的潜能。举个例子,国外规定水泥墙的厚度必须达到30厘米,但在日本,即便是在地震带上,我们的墙体也可以达到只有20厘米的厚度,并且非常美观。日本建筑师受益于这样的环境。但当我们在海外工作时,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面临着相同的困难。在材料选择上甚至设计本身,我们都面临技术限制。

  我认为很多日本设计师能蜚声国际,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迅速设计和建造有趣的建筑的可能。但这类建筑并不总是被社会所接受。相反,很多日本客户对设计本身毫无兴趣,只有在技术完全安全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同意方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建筑像符号一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他们的美观而被国际评论所接受。我在欧洲时,设计方案出台时会和客户进行长时间的沟通,而这些方案我最终都是相当满意的。

  我认为日本设计师在抽象和概念领域很有天赋,他们能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高度凝练的东西。

  (伊东丰雄近年致力于自己的私人建筑学校项目,这一项目同时面向新兴设计师、小学和中学的学龄儿童、社会展开。他希望培养出的新一代年轻人能自由思考城市空间,更清晰地表达对于未来城市的观点和构想。)

  伊东丰雄

  日本建筑师,1941年6月1日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

  1965年,他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并任职于菊竹清训联合建筑师事务所。1971年,他在东京开创自己的工作室,并把它命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1979年,他把公司的名字变更为伊东丰雄建筑师事务所。

  他曾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第22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006年英国建筑师皇家学会皇家金质奖章;2002年第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王思齐/编译)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