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巍 本报通讯员 徐 腾
初见他的人,总会在他身上的衣角处,找出泥点;一说到雕塑黑陶,他两眼开始放光。他是黑陶大师仇志海的大弟子,一个一辈子与泥结下不解之缘的黑陶雕塑大师——王炳山。
“玩泥”原来是雕塑
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日照石臼9村的王炳山,从小就顽皮好动,尤其是喜欢玩泥,捏成各种小动物和人像。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解放军招兵的看中,光荣参军,来到了首都北京,但当兵的自豪并没有磨灭“玩泥”的天性。
一个夜晚,王炳山在部队营房里挑灯夜战,引起了政治部宣传干事的注意。宣传干事闯进营房一看说:“小王你还会搞雕塑?”王炳山一愣,这才知道这手艺原来叫雕塑。
后来,王炳山被送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雕塑工作室,师从于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炳山的另一位老师是雕塑家刘林,他将中国大写意的表现手法与西方科学严谨的雕塑创作方法相结合,创作出形神兼备,生动感人,栩栩如生的小型作品。站在两位雕塑大家的肩上,王炳山这位渔民的儿子看到了雕塑的艺术内涵,从盲目地“玩泥”走上真正的雕塑艺术之路。
找回散落的黑陶
1978年,在军队熔炉中锻炼出的王炳山无意中被老将军迟浩田发现。本身对沂蒙就有深厚感情的将军,看到这位小伙子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才气,决定把他作为干部特批重新入伍,到部队创作,但被王炳山谢绝。因为他有一个梦想:把散落4000多年的黑陶艺术,重新再“塑造”起来。迟浩田被他挖掘艺术的精神所感动,在物质和资金上给予他大力支持。
王炳山的日照小型黑陶厂成立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另一位重新改写黑陶历史的大师仇志海。王炳山在军队从事雕塑时,就对仇志海的雕塑艺术和创作精神非常钦佩,两人有着文化和生活背景的相似,王炳山拜仇志海为师,并邀请其到日照开发黑陶。王炳山甘当绿叶,跟随仇志海身边经过千万次泥土和火焰的锻造,终于开发出灌浆的黑陶制品。
坚持理想 负重前行
王炳山的每件雕塑黑陶都是一个浓缩故事,有着生活的烙印。
在从纯雕塑到黑陶的创作过程中,王炳山多次到博物馆查看古代的艺术作品。特别是看到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这都让王炳山有创作的冲动。他开发出的仿古工艺黑陶,被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
在王炳山上千作品中,最以让他满意的是作品《铁蛋》:一个儿童用一个简陋的枝干,在两头绑着两块石头,学举重运动员的姿态,准备举起杠铃,神态惟妙惟肖,童趣盎然。该作品在中国迎亚运会艺术展上获得一等奖。
如今,已进入花甲之年的王炳山,早已把黑陶雕塑作为生命中重要部分,他总是在默默地与泥土打交道,耐住外面的浮躁和诱惑。他说:“我是一个一辈子把故事塑在泥土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