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艺术最终的结果好比艺术死亡的时刻,而创作的过程,却如同生命在运动。我可以选择在创作的任何一个“时刻”,停下,或者继续往前,皆因“时间”赋予艺术自由。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时间”法则一直存在,而我以为,唯有时间永恒。
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时间”法则一直存在,而我以为,唯有时间永恒。
时间:凝固的断面
凝固
易英 / 谭平在《矿工组画》中认真作了形式的分析,他想通过变形使力量更加突出。
八几年的时候,美院搞创作讲求深入生活,要做毕业创作就要下乡“体验”。那么去哪儿呢?外在、视觉的冲击不太吸引我,我更在乎的是和我自己内心的沟通。藏区题材已经被表现过太多次,新疆题材又充满猎奇的色彩,我就想去煤矿。但是按照当时对主题式创作的题材要求,选择下乡体验的煤矿要找能代表工业发展大好形势的大型煤矿。可我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我来说,选择煤矿并不是想要表达煤矿题材,而是想表达矿工身上的“力量”,表达我对“永恒”的追求。
所以从《矿工》开始,抛弃掉所谓的题材,是我追求永恒性的开始。画面中的矿工,面目被隐匿,时间在矿工行走的的背影中悄悄凝固,仿佛静止,又似被抽离。
外在、视觉的冲击已经不再吸引我,我只在乎和我自己内心的沟通。84年的矿工和今天的一根线,形式语言背后的思考一脉相承,只是表现语言从写实演变成了抽象。人也是在行走,生命也是在过程当中,而在我的世界里,时间是唯一的主角。
断面
黄冰逸 / 谭平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任何时刻和艺术创作的主流保持一种沉默的疏离。八十年代学院作风考虑的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感,而八五时期的新潮美术关注的还是大的文化主题,比如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个大的背景里,谭平只是直接地描述了一种真空,一种与世界无关的悬浮,好像他描绘海边的空船,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种悬念,已经超越了有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是谭平抽象绘画的真正开始。
白天、夜晚与黄昏,三段时间的景致分别投映于天空、海和沙滩。没有云的白天,天空泛着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吹起浪的夜晚,海变成恐怖的黑色,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傍晚,阳光从侧面照过来,颜色暖暖的,给沙滩上的船、浆和人披上一片浅浅的投影。如同北大教授、批评家、策展人彭锋所言: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在希腊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处在一切激情里面。
时间,在谭平的作品里,像是被均匀剖开的断面,带着重新组合之后的陌生与神秘,赋予“现实”的海以疏离的静默,一片死寂。
时间:穿越于未知
穿越
彭锋 / 原本流动的时间,被凝固成了图像。在观众观看这些图像的时候,它们又有可能被还原为时间而被体验。由此,观众可以在作品中经验到两种时间。一方面是观众对自身的实际时间的经历,一方面是对凝固在作品中的时间的体会。这两种时间经验的融合,会给人一种类似“视域融合”的经验,让主体跃出自身与对象形成一种游戏关系,并在这种游戏关系中让封闭的主体获得开放或者解放。
殷双喜 / 谭平作品里还包含时间的运动,这种运动方式为线性,方向多元,或向上、或纵深行走向作品内部。谭平将时间凝固在画面里面,成为一个艺术的结点、凝结为艺术家个人心灵运动的一个轨迹。谭平通过这样的方式赋予思想与精神某种符号和标志,让它们呈现为实体物质。所以,谭平作品给了我们一种穿越时空的运动体验。
未知
铜版画里含有时间的概念。在版画制作中要想获得特定的画面效果就需要严格控制腐蚀时间。在我的创作中,对时间的严格控制转换成激发“时间”偶然的创造。
删除掉所有符号,只剩一块板和硝酸,腐蚀半个小时是什么样,腐蚀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抛除所有的限定,让“时间”创造。这些对于“时间”的认识,使我做作品的时候可以排除很多杂念,直面对象本身。
时间:过程中孕育
孕育
易英 / 偶然性就好像从作品内部生发出来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抽象好像只是线条、符号,作品内部的生发就像是一个整体色块和一些偶然性的点之间的关系,色块是理性刻意的制作,而那些偶然性则可能包含更多的意义。
彭锋 / 谭平的绘画中本身已经包含了许多偶然性成分,可以说它们是开始于必然,终结于偶然。在谭平的版画装置中蕴含的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一层关系,而是多层关系的博弈。这种博弈可以唤起观众的智力兴趣,在表面的视觉愉悦背后,隐藏着智力上的激荡。谭平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观念艺术家,因为他始终没有抛弃艺术的技巧性和形式感,没有放弃艺术制作过程所具有的事件意义,甚至他的许多作品都建立在制作过程所包含的偶然性的基础上。
对我来讲制作版画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在刻和印的时间中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我想改变传统版画复数印刷的创作习惯,所以我刻很多单独的板,在印刷的时候不断组合这些板,将复制变成创作,以建立新的可能性。看似是限制创造性的规则却赋予作品无限的可能,在我所有的作品当中充满着这样的“可能”,这些可能的“瞬间”是我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要发生什么,这些“未知”的瞬间带给我对于永恒的新的启示。
生命
彭锋 / 如果说谭平的每次覆盖都是他在每个时间点上的真实感受的体现的话,那么一幅多次覆盖的画面就累积了他众多的真实感受,就是他在时间中变幻的生命状态的记录。有空间深度的画面才能呼吸,有时间深度的画面才有生命,谭平在反复覆盖的作品中,要表现的也许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感受。
奥力瓦 / 谭平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穿过了当代艺术探索的许多节点,进行了不停顿充满扩张性的创造。节点不一定就是目的地,在这里所观看到的作品,不是作品完成的最终结果,也不是画面凝聚的美的形式,而是对以往作品的超越的持续过程。时空不仅参与到图像的表达行为中,而且在呈现图像的同时显现着自身。谭平的绘画力求将时空内在化,从传统的行动绘画注重外在表现的程序中挣脱,专注于表现内在时空的路径,将绘画中的偶然与必然产生的痕迹很有分寸感地融为一体。
在一遍又一遍的覆盖中,也包含着时间属性,这种重复的时间性在我的绘画《覆盖系列》中运用到极致。一次在旧作上的覆盖,又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创作的过程既可以说是更新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否定的过程。就这样,在不断地创作和不断地打破中,喻示着时间的更迭。
打开时间的空间
汇聚
易英 / 谭平总想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一根线无限地展开、圆刀刻进木板仿佛也是一段生命过程的铺陈,在其中,谭平投入进自己的生命时间。作品的实现过程并不以最终的视觉效果为归宿,那只是创作的一次节点,而观者终将看见的是汇聚整个生命的时间洪流。
回到我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1划》中展出的作品《+40m》,看起来是横贯圆厅的一笔,实际上从整个展览的构思来说,最核心就是时间。
+40m:在开始这件作品之前,除了常规的准备工作,选刀,选木板,选纸和油墨的颜色等等,我还对刻制“时间”反复实验。正式刻的时候,旁边放了一块表,限定刀在10分钟之内运行一米,整件作品的创作时长超过6个小时。一方面利用“时间”的限定控制刀的运行速度,把握40米的整体节奏;另一方面,限定创作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能够保证线条的局部变化和作品的整体始终可控,保证作品的完整。
-40m:《-40m》是在印《+40m》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和产生的另外的概念,同时它也是时间过程的创造。这件作品向观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艺术家在创作所谓真正艺术的同时,产生出的副产品,是不是艺术?我想很多新观念的产生,就是在“时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发现的。
互动装置:关于《+40m》的互动影像装置,也是基于《+40m》的创作过程逐步发展而来。一件作品最终完成于和观者的交流过程,这件作品即是从观者的角度去考虑和创作的。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看的话,艺术创作最珍贵的永远是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发现和保留下来的那部分,而决非事先的预设。创作中的时间性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把“时间”的空间打开,艺术的结果将汇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