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拍卖槌,在他手中敲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奇迹。
手拿这把拍卖槌的曾是荣宝、翰海、保利三家拍卖公司的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他曾主持国内外艺术品的近三千场大小拍卖会,成交金额数百亿元。他是中国第一个拍卖师,被誉为“中国艺术品的第一拍”。他槌起槌落,在中国书画拍卖纪录中,有80%是他创造的。
春和景明,生机万物。一日午后,见到刘新惠。他给人感觉帅气、文气、灵气,隐隐中还难掩点点霸气。他说他很推崇宋代文豪苏东坡和清代文人袁枚,因为苏东坡是文人中最懂生活的,而袁枚则是生活中最会生活的。
美食三说
刘新惠说袁枚觉悟得早,所以他活得很快乐。也许是受苏东坡和袁枚影响多了,刘新惠对任何事物都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说,凡是大艺术家,大多讲究美食,但美食并不是燕鲍翅参,而是“粗茶淡饭”。
刘新惠对“讲究美食”这样理解。“讲究就像仔细欣赏一件好的艺术品一样,一要慢、二要细、三要品。慢,其实就是节奏火候。好的作品之所以好,就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的那一刹那,把他对客观世界的真实理解表现出来了。‘神来之笔’看似简单随意,其实画家早有准备,用心良苦,在瞬间自然的流淌就是妙笔。厨师之于美食,其实也是他对食材那一刹那的处理和掌控能力。”刘新惠用在影片《食神》中扮演食神的周星驰作比,当时别人做的都是山珍海味,而食神就只是做了一碗普通的叉烧饭,但他做饭时用“发乎本性”的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超长发挥,所以评委对他评价很高,给他做的饭命名为“黯然销魂饭”,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的真实流露。 刘新惠加重语气道,美食的第二个讲究就是“细”。“我说的细是倾注,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所以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如果发烧了,就赶快回家让我母亲给我用两个鸡蛋做碗热汤面,趁热吃了病就好了一多半儿,屡试屡验,比药都灵。”为什么?刘新惠说,就是因为母亲和儿子最亲,她做这碗面的时候,不假思索地就把母子亲情和世界上最大的爱和善融进去了,哪还用考虑刀工、火候、咸淡呢。讲究美食的第三个就是“品”了。刘新惠用手比划道:“‘品’由三个口组成,这真和吃有关系,一是品质、二是品格、三是品位。讲究的东西一定是有品质的。什么是品质,无限接近自然的东西就是品质。”刘新惠说,味道不是调出来的,是(音“掉”)出来的。要把食材的本味“调”出来,如果你一味地放调味品,那不是做饭,而是做“化学品”了。而“品格”又分上、中、下三格。刘新惠话锋一转,“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你怎么选择,就怎么生活’!品格是可以培养的,你给自己的作品定在哪一格,你要做什么格调的菜,其实都取决于自己。不行可以努力。而品位就是方法,也是活法。你有什么活法,就有什么样的品位。”刘新惠说,“假如我要做一桌菜招待客人,就要尽可能地还原袁枚老先生做菜的技巧,还原那个时代的时空,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还原那个时代的品位。”
真手不坏
艺术界有个很高的标准——“真手不坏”。就是你真是某方面的高手,你就卓尔不凡。刘新惠说,真正的艺术品没有破绽。就像一幅好的画作没有一笔是经不住推敲的,好的厨师也同此理。无论你是做什么的,当你把它做到极致,如果用哲学思想来解释,其方法殊途同归。
二十年来,刘新惠在荣宝斋工作7年,在北京市文物公司又干了7年,东西琉璃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始终站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线前沿,亲身见证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初起、兴旺和转型。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起、策划和现场执行人。他在这里工作的14年,也正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转型期,即从画廊经营转向市场拍卖。刘新惠说:“我正赶上了这些变化,我是一个幸运儿,也是时代的弄潮儿。”刘新惠先后组织经营了7家拍卖公司,而且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的拍卖师,现在活跃在各大艺术品拍卖场的拍卖师,很多都是他培养的弟子。
刘新惠说自己是个“不安分的人”,他会书法、绘画、篆刻、作诗,且功底深厚。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拍卖师,多年历练,还成为艺术品鉴赏家。对收藏界流传他的绰号“刘三寸”之说——假如有人找他鉴定字画,只要将画轴打开三寸,刘新惠就能说出是谁的作品,并辨别真假。对此刘新惠淡然一笑:“那是误传,我是看画儿底下的三寸。”
现在作为艺术品市场评估专家的刘新惠,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别人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时候,他早就开始进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体系和评估体系的研究工作了。他发表了大量有关文章,并作为清华、北大的客座教授授课。他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欠缺对价格和价值体系的清晰判断和研究,他“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因为他太热爱艺术品了。”4年前,刘新惠还投资办了一本《藏·品》杂志,每次一个专题,深层次研究经典艺术品。
临走时,问刘新惠还有什么要说的,他正襟答道:“现代人要想活得好就要‘向古典要方法,向经典要智慧’。”
本报记者 吕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