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杨艳丽
《礼记·大学》中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提出几项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修学过程。对于艺术家而言我们也可以依此分出若干境界:锤炼自我——推艺惠人——弘扬文化。显然,能够将中国优秀文化传递给世界,并力图通过个人作品的生命力普惠人民,这样的艺术家才称得上真正的人民艺术家,都本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杰出艺术家的代表。
都本基为徐悲鸿先生的再传弟子,陈墨先生门生。神七飞天,搭载他多幅书画作品;都本基为多部影视大片题写片头字:“天下粮仓”、“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西风烈”等;为国际奥委会[微博]书写《奥林匹克宣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书写各个国家开幕入场式的引导牌……
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人们如此喜爱都本基的作品,让我们试着走进都本基的书画世界。
爱,艺术家的常青之魂——热心公益与慈善
《孟子》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都本基一生秉持着这个观念。他曾说:“创作出好的作品并不难,难就难在将自己的全部学养传给人类、感染别人,让大家共同享受,在你的艺术历程中共同受益,影响他人的人生或是影响他的艺术道路”。那么,感染别人的极致应该是爱的传递。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再传弟子,廖静文先生曾亲笔为他题词,以资勉励:“发扬悲鸿精神,献身中国艺术”,正是廖老为都本基的这幅题词,使他须臾不敢忘却身为华夏儿女所应承载的担当与责任。
近些年,都本基一直为公益与慈善活动往返奔波于祖国各地,“汶川地震募捐会”、“舟曲泥石流募捐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民革建党六十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一系列奉献爱心与热心公益的活动中,都本基的身影始终不曾远离。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不停地书写着“爱的奉献”,并将作品拍卖所得毫无保留地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由于他在慈善与公益活动中的不遗余力,被中国残联聘请为形象大使。都本基除了对祖国与人民赋予他的荣誉倍加珍惜外,对钱财似乎真的看成身外之物,都本基曾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各个国家书写入场引导牌,有山西富贾愿出重金收购,而都老却将这一整套作品无偿地捐赠予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
文化的桥梁——弘扬中国艺术至正之气
正当如今的一些艺术家忙于关注自己润格的涨幅、包装与炒作之时,都本基却悄然地将目光锁定在弘扬与推广民族文化之上,因为他坚信,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让全世界的人们知晓,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都本基不仅心系于此,更是通过一次次的交流活动来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
2012年都本基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中国《文明》杂志社之邀,书写了《奥林匹克宣言》,该作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它将代表国家和国际奥委会,在今后每4年一届的奥运会上,将如同火炬传递一样,传播在世界各个参赛国和热爱奥林匹克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他开启了用中国特殊的文化形式传播和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新方法和新途径。他不但重新展示了100多年前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对人类社会追求和平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情感永远融入到奥林匹克的发展当中。除了书写《奥林匹克宣言》,他还为北京奥运会各个国家代表团书写入场式引导牌,在那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数以亿计的观众同时看到了中国书法独具的魅力,那舞动的线条、宽厚的笔力、丰富的内涵征服了全世界几十亿双眼睛,是引导牌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了什么是中国汉字,什么是书法艺术。
在都本基倾己之力推动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时候,在他应邀到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之后,记者采访都本基时,问他是否会担心有人认为这是他精心准备的一场“国际秀”,都本基却有着绝然不同的看法:“假如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够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外国友人的面前,弘扬着中国的文化,加强着文化交流,那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说它是一场秀,那我们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这样的回答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都本基作为文化弘扬者那份珍贵的自豪感,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大家宽阔的胸襟与豁达的品格。正如都本基所言:“艺术当随时代,艺术不能为政治摇旗呐喊,但不能脱离政治,艺术家是不能脱离开国家这片土壤而单独存在的”。这是都本基对社会的承诺,在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神州飞船搭载等活动面前,都有都本基先生的身影,他用他的作品一次次记录了国家前进的步伐,也让世人铭记了他那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国情谊。
吾侪所学关天命——“诗书画印”通才之道
“阳刚之美、壮美、很雄浑、宽厚,代表这个时代的正气……”,这是很多接触到都本基书法的知名人士共同的感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陈维亚表述得最为准确:“他的书法是一种舞蹈,是一种情感的涌动,一种极富张力的涌动,拥有一种可以征服千万人的艺术魅力”。
都本基的书法以北碑为骨,以苏黄为魂;以北碑取质,以苏黄取研。宽博绰约,饶有风致,点画狼藉而气脉不散。最为可贵之处在于,都本基的书法不囿于传统所谓之“中锋用笔”,以腕力操侧锋,充分发挥毛笔毫颖与根腰之功用,其书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纯以自家法为之,强调以中锋取势,以侧锋取研,使转蹲卧、八面出锋,直追米海岳所言“风樯阵马,痛快淋漓”之佳境。
细观其行草书作品得沈寐叟之跌宕,取康南海之宽博,如潜蛟之舞于幽壑,似苍龙之腾于九天,如都本基所书八条屏通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观此书不禁使人想到孙虔礼对佳书的品评: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骸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其隶书作品更彰显儒雅之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平实之中孕跌宕,整饬之中显精神。马宗霍著《书林藻鉴》所录《江堤题跋》一文中尝评金冬心之书曰:“先生书,醇古方饬,从汉分隶得来,溢而为行草,如老树著花,姿媚横出。”意者以为,此评语正堪为都本基书作之概貌也。
领略了都老痛快淋漓的书法作品之后,再将目光聚焦于他的绘画作品。
都本基的绘画理念沿袭了传统文人的典型特质——“画从书出,众体皆擅”。凡成大家者,绝不以独诣为能事,回望唐之吴道子、宋之马和之、元之赵子昂、明之沈石田、清之大涤子、近世之吴缶翁、齐萍翁,无一不是山水、花鸟、人物兼擅的通才。都本基的山水画深入生活,不斤斤于笔墨的周旋,而是鲜活中凸显浑厚,淋漓中成就华滋。设色纤秾而绝去尘俗,体量浑莽而色墨互彰。其花鸟画既有文人喜爱的四君子,更有雍容华丽的牡丹、荷花、紫藤、葫芦、雄鹰等人民所钟爱的题材,且都本基所画花鸟,常常赋予对象以生命,如其所绘的墨竹作品“宁折不弯”,极写寒风中傲立的劲节,将竹子的高旷品性、独立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诗文题跋中更将其比拟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无限拓展了画面的深刻内涵。都本基更擅画马,他笔下所描绘的马与徐悲鸿的马有着很大的区别,更为健硕,彰显了国家的强盛,这是一种民族的气质,艺术家应该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命运,这也是他不同于一般画家的重要区别。更为可贵的是,都本基打通了中西绘画的壁垒,对油画的研究也是不遗余力,其油画继承了印象派迷离幻化的色彩,更将中国画写意的用笔施于画布,时而层层积叠,时而挥洒氤氲,描绘的是西洋的景致却处处透露出东方的情愫。
都本基除了醉心于丹青之外,于诗文更是倾力精研,他为泰山碧霞祠所作的“碧天泽众生春夏秋冬风调雨顺”、“霞光普社稷东南西北国泰民安”对联,巧妙地将乾隆皇帝手书碧霞祠的“碧”、“霞”两字为引首成就绝妙佳对,其文学造诣可见功力。其诗文不似一般文人骚客工于用典,措辞尖酸晦涩,以荒寒凄凉为能事,故作无病呻吟之态,而是处处彰显浓浓的深情、洋溢乐观的情怀,时时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勇气与力量。用词平易、简练而意味深长,诙谐、含蓄而闪耀灵光,关注社会、人民的疾苦,心系民族的兴盛危亡。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十分欣赏都本基的诗文,曾为他书写:“师古不泥古、求新更创新”。寥寥数字道出了两人的忘年交情谊,更是大师对晚辈挚友的爱护与肯定。
自古篆刻之源分古玺、汉印、流派三脉,莫能出之。都本基的篆刻作品远溯汉官印,近师赵无闷、吴俊卿,朴茂参差,颇有《晋书·王羲之传论》“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的意味。近世擅肖形印者当推潇山来楚生,并世能与其比肩者寥寥,而观都本基的肖形印,刀法犀利,布白险峻,所刻生肖之意态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大块朱白对比鲜明,古意盎然,不让楚翁。
艺为人生——艺术与生活的礼赞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每个艺术工作者都崇奉的信条。齐白石老人的艺术之所以那么具有感染力与穿透力,正是由于他的作品来源于他眼中的生活,因此而鲜活、令人感动。都本基就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忱的艺术家,他不仅热爱生活,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曾与知名服装设计师楚艳联合创作了服装设计作品,于2012年北京国际时装周展出并大获好评。
结束本篇文章,似与写作它同样困难,因为对于一个当代书画大家的解读稍有不慎就会挂一漏万,特别是像都本基这样成就于多个领域并卓然特立的大家。但平心而论,除了他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笔者之外,他谦和、豁达的为人与对艺术终其一生的追求更是让笔者折服,也许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辗转于镁光灯之下、环绕着种种光环的都本基,假如我们能够真正沉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他的艺术作品,一定会体味到他作品不一样的穿透力与独有的品质,也只有这时,我们才会突然感受到他的思考到达了怎样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