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精描细画,在92岁生日前,家住丰台区长辛店镇东河沿下营村的郭世昌老人,终于完成了他为雍和宫专门画的唐卡《宗喀巴上师供养图》,了却老人的一桩心愿。
出生于1922年的郭世昌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甚好,看上去最多70岁。郭世昌老人世代居住在下营村,家境贫寒,爷爷兄弟两个给地主家拉骆驼。父亲郭耀庭上了10年私塾,16岁的父亲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到雍和宫学画唐卡。3年零一节的学徒生活结束,父亲又在柜上干了六七年。20岁出头,父亲开了自己的唐卡画作坊“义和永梵像馆”,专门经营唐卡。民国年间,在雍和宫大街上曾经有三家画唐卡的作坊,其字号为“义和永”、“义和斋”、“聚兴厚”。
郭世昌就出生在雍和宫东边的东板子门内,他从小在雍和宫长大。他父亲郭耀庭一直从事画佛像及雍和宫里佛像修补工作。至今雍和宫里边最大的像在1937年修补时还是“义和永”柜上修的,佛像后面上方的五佛图就是其父郭耀庭画的。
当年在“义和永”作坊内,墙面上一幅接一幅地悬挂着绘制好的唐卡,排列得整整齐齐。父亲郭耀庭由于画得好,在国内外和佛教界颇有影响,尊称他为“郭画家”。各省和国外寄给他的信只写“北平市义和永郭耀庭”即可收到。当年法轮殿宗喀巴大师铜像的首次庄严(贴金、泥金、开眉眼等)和铜像上方天井北面的长幅画卷《宗喀巴大师五种示现图》均是其父带着弟子们完成的。
民国初期,地方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蒙古人信奉佛教,到“义和永”订佛像唐卡画的络绎不绝。那时候,满院子放的都是画好的佛像,还有画笔、画框、颜色、画纸、浆糊、油漆、调色盘等。郭世昌老人自小虽然无心学画唐卡,可是耳濡目染对画佛像也略知
七八,尽管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但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绘制唐卡艺术的技巧。
那时的唐卡画师多数来自长辛店的辛庄、下营、李家峪和东河沿,一般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大家秉承慈悲为怀、救度为愿的佛门宗旨,以虔诚的心境和高超的技艺绘制了大量唐卡画,成为民国年间及后来京城绘制唐卡的杰出代表。
郭世昌老人14岁时,父亲郭耀庭去世,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郭世昌老人被迫离开雍和宫,回到长辛店镇东河沿下营村务农为生,此后各种动荡的社会环境让他远离了唐卡,大部分时间为生产队赶大车,“文革”期间,家里保存的200多张唐卡被付之一炬,郭世昌老人更没心思画唐卡。
直到几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有人托亲戚找画佛像的人,大家才又想到郭世昌老人,才促使郭世昌老人在耄耋之年重新拿起画笔。历经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老人如今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画唐卡尤其费力。但是他一直对雍和宫怀有特殊感情。
如今,捐赠雍和宫的唐卡已经完成。更让郭世昌老人高兴的是,孙子郭勇兴开始跟他学画唐卡,准备继承这份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这让老人十分欣慰。
本报记者 程功摄 J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