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涛
他同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虽久居海外,但他的名字却不时见诸国内报端——诸如在各大拍场屡创纪录的画作,还有一场绵延近两年的官司。他便是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4月9日下午,这位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家中逝世,享年92岁。
1948年便选择由中国前往法国游历的赵无极,其实很早便显露出天才般的艺术才华。“我还记得庞薰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写信告诉我,赵无极将来会大有前途。”在牛津大学教授、著名东方美术史学家苏立文的回忆日记里,如此写道。
1983年9月,在赵无极旅法35年后,他终于回国到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美术学院(前身为赵无极的母校杭州艺专),分别举办了他的画展。尽管彼时他在国际上已名声显赫,可其抽象风格的画作却让国内同行很有些不以为然。“他的展览被安排在中国美术馆的西南角厅,既有抽象的水墨,也有抽象的油画。”当时已在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工作的刘曦林也得以与赵无极有此一面之缘。据他回忆,当时国内美术界对他的艺术不太理解,之后还在北京饭店开了一个研讨会,包括黄苗子、郁风等不少文化界老人都去参加了。“面对有人说他这是山水画,他也不起急,只是笑嘻嘻地说,‘我的不是山水画’。”刘曦林说,赵无极给他的印象始终是“很高兴地回应每个人的质疑”。
关于那次展览,现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的梁江也有着一段记忆。他笑言,当时自己还只是一个初到北京的艺术青年。“作为林风眠的学生,赵无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能把东西方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不是西方的抽象画,而是中西融合的新样式。”他说,赵无极的那次画展无疑是为国内美术界引入一股新风,多元格局自此形成。
最近一则关于赵无极的消息,是其创作于1983年的油彩画布《10.03.83》,在刚刚落幕的香港苏富比[微博]2013春拍上,以16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3200万港元落槌。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推到2011年,自从赵无极由法国前往瑞士定居后,其子赵嘉陵与其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丝展开“夺父夺夫大战”,一切的焦点是一批价值连城的画作。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似乎与赵无极本人已无多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