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国画家,史占文并没有令人生畏的大师威仪,而是一位亲切随和、质朴平实的人。史占文喜欢画北京的胡同、喜欢画山水。他对胡同有着浓厚的感情,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胡同的历史。行走于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中,不论是一条小巷、一座老门,还是高高低低的院墙上斑驳的痕迹,甚至是婆娑的树影、伸展的枝丫,都可以成为史占文创作的灵感来源。那些散落在古都之中的胡同,时时打动着他的心,让他久久驻足凝望,流连忘返。“每当我面对胡同里的一景一物时,感觉就像在慢慢打开厚重的历史大门,总有一种正在与它们对话的感觉。那每一片染尽岁月风尘的瓦、每一块长满青苔的石砖,似乎都在向我述说着各自的过去。”史占文说。
史占文是一位敢于自我挑战的画家,2000年之前,他的创作主要是现代工笔作品,曾得到日本大画家东山魁夷的指教,在颜色的使用上追求色彩的纯粹性。之后,史占文系统地研习了中国画的传统理论与技法,钻研国画中的精神与精华,尊重传统,但不为其所约束,在表现内容与形式上体现出现代的审美因素。史占文在此方面得到了绘画大师吴冠中的指教并且受其影响较大;另外,还得到了中国画大家贾浩义、张邦兴等先生的指导。
在创作的表现方法上,史占文始终遵循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样一个原则。为了追求一种表现效果,可以在画面中“不择一切手段”。这种创作方式令史占文的绘画总是游走于写意与写实之间,他忠实于传统的东西,但表现形式从不拘泥于传统,经常会中西结合。对此,史占文表示,“我崇尚‘自然’,在绘画中追求自然形态的组合与抒情性的结合,在写意与写实中求得一种平衡,正如马蒂斯所说的‘我梦寐以求的就是一种协调、纯粹而又宁静的艺术’”。
正如他所说,在与北京胡同的“对话”中,他以写实的创作方法,以色彩及光线的变化来表现北京风韵,多种表现手法中再现了一种静态、立体的艺术美。他早年从事工笔画的功底,在这些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史占文用其画笔展现出了历史长河中片刻的静态之美。
中国画要有使命感,这是画的灵魂,有这种灵魂在画中体现,画就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史占文的创作中无疑体现了这点,探究胡同形成的原因、探究四合院的文化、探究形成城市的历史背景,都成为他渴望表现的题材。对文化的探究与总结,是艺术家的责任。史占文的绘画之所以有这样的灵动,正源于他作为艺术家的责任。而接下来的创作,史占文将目光放在了青岛老街——充满历史积淀和文化气息且即将消失的古建筑。
北京商报记者 陈丽君
史占文史占文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周恩来研究会理事;北京市东城区美协理事。其作品《秋风吹下红雨来》入选“庆祝澳门回归全国书画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微博]展出,获优秀作品奖;《山野暮韵》入选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日青年绘画作品联展”;《溪山青似染》入选“第三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获优秀作品奖。为北京市会议中心、青岛市政府等多个地方绘制了大幅国画作品,德国、法国、美国等私人也收藏有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