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王新中有着57年的集邮史。套用当下的一个时髦用语,他显然就是集邮界的一“大咖”。
这样说,亦非沽名,有事实为证:
10年间他出了10本书,记录和见证的是甘肃集邮文化的发展历程;他连续三届当选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创了西部地区的纪录。
110本《邮缘》
4月份去山东参加全国民间组织联合举办的“《邮缘——我的集邮人生》研讨会”时,王新中还是老样子,除了自己提着一摞书之外,还托运了一部分。
《邮缘》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是我国第一套集邮家自传体系列专著,200多万字的作品,忠实记录了甘肃乃至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集邮文化活动,真情抒发了作者王新中对弘扬集邮文化的赤诚和执着。就像西北师大的赖景耀先生所言:它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集邮史。更以它的思想性、史实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成为新时期重要的集邮文献,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不少读过《邮缘》的邮界人士更愿意将它看作是了解甘肃集邮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窗口。
“1983年举办的甘肃省首届邮票展览应该说是改革开放之后我省第一次搞的邮票展览。值得骄傲的是,当时刚刚调到省总工会工作的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多年以后,王新中将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邮展写进了他的《邮缘》里。从他的记录里呈现了那次邮展的盛况:参展人员来自全省各地,展出期间每天都是人流如织,展出了7000多枚邮票,还有封片戳等邮品,40多个专题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主题鲜明,知识性强,具有浓厚的甘肃特色。这样的文字记载显然具备了今后研究甘肃集邮文化发展资料的性质。
至于《邮缘》一口气能自费出版到10本,王新中觉得这也是出乎自己意料的。一直习惯于记日记的他,总是会将生活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感受记录下来,当然,作为这一生最大爱好的集邮自然是少不了的,日积月累,碰到了一个可以出书的时机,就这样有了第一本书。“第一本书出来的时候,我压根就没有想过还会有第二本,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用‘进入集邮大门’、‘发展职工集邮’和‘弘扬集邮文化’三大目录总结和回顾了我几十年的集邮人生。”谁知道这部在王新中眼中似乎已经对自己集邮人生“盖棺论定”了的书,其实才刚刚开了个头。
《邮缘》的连续出版,在集邮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全国各地不时有人求购。对青少年集邮爱好者,王新中总是给予特殊关照——直接赠书上门。除了他上过学的兰铁一中、西北师大、中央党校外,他还给全国各地诸多大中小学校都送去了。王新中应邀曾三次登上甘肃省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周末名家讲坛,做集邮文化要弘扬主旋律的演讲,还为讲座加字印制纪念明信片赠送给省图书馆和听了讲座的学生、邮友。说到听王新中讲集邮,集邮界的一个普遍说法就是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每次,他口中的那些老集邮家的感人故事以及集邮活动中的珍闻趣事,都令听者沉醉。
“我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宣传集邮文化。每一次,只要说起邮票,哪怕是一张,我都会讲半天,要知道它的背后都是知识,是历史,更是文化。至少我个人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集邮给予我的知识。”王新中很是感慨地说道。
2结缘集邮
小时候的王新中在父亲单位的工会俱乐部里看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演出。在肆意大笑中,他喜欢上了工会这个地方。
王新中的爷爷是煤矿工人,父亲是铁路工人,他们都是工会会员。在王新中的印象中,爷爷和父亲在家里总是说起工会,所以工会这两个字在小小的王新中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尚不谙事的他甚至以为工会是个和爷爷、父亲关系亲密的“好朋友”。到了上学之后,他才明白工会原来是个好玩的地方。
“那里有电影、幻灯、皮影,还有篮球比赛、舞会、演出;唱戏的、说评书的,热闹极了。大人们讲,这都是工会组织的。”《邮缘》里的这一段文字,记述了王新中度过的美好的少年时光。也是这样的美好记忆,对王新中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第一次见到邮票是父亲给的几枚新中国邮票,当时的王新中刚上中学。直到今天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一下子就被那几枚画面精美的小邮票吸引住了,自此,少年那颗充满好奇的心,远离了曾喜爱的连环画,开始了新的追求。他爱上了邮票,爱上了到处搜集邮票。多年前,兰州城的中央广场邮局是集邮爱好者聚集之地,在那里,时常闪现着一个少年的身影,每逢星期天,这个少年总是带着自己的邮册早早地出现在这里,或和其他邮友交换邮票,或为了一张心爱的邮票,和卖家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学的是俄语,当时流行和苏联中学生互相通信,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中文版的《苏联画报》,我很喜欢,突然就想给这个画报的编辑部写信,还随信寄去了几枚盖销的新中国邮票,没想到,画报编辑部不但回了信,还给我寄了几枚苏联宇航邮票,这让我欣喜若狂,为此又爱上了苏联邮票。”回忆懵懂的少年时光,仿佛就是昨天之事,总是令人心中颇多感触。王新中说几年前他重回母校,特意将自己珍藏的在母校搜集的苏联邮票和其他邮票组编了一部开放类邮集展览,在向小校友们讲解每一张邮票背后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王新中真正意义上的集邮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他在工厂的15年。“这15年是我最开心的时代。”
在工厂当工会副主席的王新中搞的是宣传工作——广播站、厂报、各种文体活动,活跃的他将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办的厂报是当时工人们最喜欢看的。也就在这个时期,全国集邮联和省集邮协会纷纷成立了,所以,当有工友找王新中提出搞个邮展的建议时,他举双手赞成。随后,一系列和邮票有关的活动在工厂铺开了——工厂集邮协会成立了,同时还组织设计和印制了第一枚纪念封,随后,还举办了“邮票上的仪器仪表”邮展。
在工厂的15年,王新中似乎找到了自己小时候在工会的那份开心和满足,工会开展的那些结合工厂生产和科研实际的各类文体活动,在他看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工人们的生活,更加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信任和友爱。
3集邮文化
只能说是机缘巧合,一直自言有着工会情结的王新中从工厂的工会出去之后成了省总工会的领导,开始了正儿八经的工会工作。
参与筹备搞的甘肃首届邮票展览,是让王新中啥时候说起来都自豪的一件事。一直以来,就此次活动,在甘肃邮界盛行的一个看法就是这次活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第一次邮展,由此也揭开了邮政与省总工会合作开展弘扬集邮文化活动的大幕。
之后,王新中又组织承办了两次全国职工集邮展览,创办了《职工集邮》杂志,编辑出版了《甘肃职工集邮史》、《甘肃职工集邮通鉴》、《甘肃工运集邮图册》等,连续组织召开了13次全省工会集邮活动研讨会,召开了全国工会集邮工作座谈会,修复了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邮政代办所,作为甘肃职工集邮教育基地。
调任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在领导的支持下,王新中加大了对集邮文化的宣传力度,并纳入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计划,推动了群众性集邮文化活动的发展。他自己还办了《飞天集邮》杂志,把甘肃的集邮文化深厚资源与丰硕成果又一次推向了全国,甚至国外。60岁时,王新中调任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弘扬集邮文化的热情依然高涨。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王新中作为老区庆阳人民选出的代表,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联合13名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向国家邮政申报发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0周年邮资明信片的建议。”
事实上,王新中在集邮界的名望正是这样树立起来的。他也因此被广大集邮者们赞誉为“甘肃集邮文化大使”。
眼下,已经退休多年的王新中心里装的还是集邮文化,最关注的还是甘肃集邮文化的发展,他常说:“我们要牢牢把握甘肃建设文化大省和打造文化发展高地的历史机遇,把集邮文化融入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去,充分发挥甘肃历史文化星罗棋布、红色文化地位突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现代文化灿烂辉煌的优势,进一步开展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群众性集邮文化活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
步入古稀之年的王新中一直藏着个心愿,就是想把他收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邮票捐献出来,最好能有一个地方展示。
王新中的一位好友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曾和王新中一起去西柏坡开会,恰好碰上当地的一个小邮局里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邮票,这可把王新中乐坏了,他立即包揽下了邮局里所有的邮票,然后就站在邮筒旁,开始一枚一枚地向全国各地邮寄,邮局的浆糊被用光了后,直接就开始用舌头“舔”。一个多小时后,朋友受不住了,但见王新中脸上挂着笑,正“舔”得欢……朋友说那一刻的王新中,就是一典型痴迷集邮文化的铁杆邮迷。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