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雍正大展,北京故宫[微博]借给了37件文物,2011年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及“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中法艺术与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宫又借给4件和14件。有人说,台北故宫的文物来不了大陆,北京故宫不断借给,吃亏吗?我们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产,不存在吃亏问题,也坚信台北故宫的文物迟早会到紫禁城展出。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在两岸文化文物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亦为海内外所瞩目。我在故宫工作近10年中,既拜机遇眷顾之赐,也庆幸抓住了机遇,而众人的智慧与努力又化解了许多困难。回顾往事,时代大波,人生细浪,因缘际会,感慨良多,信笔所之,不计冗散。
一
2002年前半年,我还在国家文物局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拟赴台进行文化文物交流,但上报后有关机构迟迟未予批准。到了9月,我改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快到年底,批准可以成行。本来是一般的文化文物交流,却因我身份的变化,成了两岸故宫院长的第一次接触。
这一年12月30日,我到了台湾,次日即岁末的最后一天的上午,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杜正胜院长进行会谈,各自介绍了有关情况,我表达了希望两院加强合作交流的愿望。杜正胜表示,其实两岸故宫博物院在专家学术研究上的交流已相当频繁,彼此向来有良好互动。两岸的学术研究应可以将彼此的经验分享。我们互赠的礼品,都是图录一类的书籍。接着参观,在常设展览中看到了向往已久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等,对方又特意安排到地下书画库房,看到了一些珍藏的书画及清宫档案等。
第二天是2003年1月1日,这天的《中国时报》对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活动进行了相当显著的报道。报道说:“由于故宫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北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相见,象征着两岸文化交流史上历史性的一刻。”
二
这次访台期间,我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先生结下了情谊。秦孝仪先生从1983年1月出任台北故宫院长至2000年4月离职,任职长达18年,为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的第二任院长。2001年9月至10月,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他曾来大陆访问。
2003年1月1日中午,秦院长在台北凯丽饭店设宴招待我们一行。这时他已82岁,刚遇丧偶之痛,所幸心情渐已平复,作陪的还有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临生女士。我送先生两册北京故宫的文物图录,他则送我几种礼品,一套《故宫跨世纪大事录要》,以他书法作品制作的2003年挂历,还有他书写的六体“千字文”,又带来访问大陆期间所写诗歌让我欣赏。我向秦院长介绍北京故宫的情况,他听得很认真。我离开台湾的前一天,应邀去林百里广达电脑有限公司参观,林是台湾知名企业家,又喜好文物收藏,尤其是古今绘画名迹收藏不少。在广达电脑公司珍藏室,又碰到秦孝仪先生,原来他退休后,担任广达文教基金会荣誉董事长,作些社会文化公益事业,我们在此又谈了几个小时。
我与秦院长的交往与感情,主要是心灵上的相通,趣味上的相投。应我之请,他用快件寄来自己的影印诗稿,我则寄去紫禁城出版社编的2003年周历——《历史印迹》并两首词作。秦孝仪先生收到我的信及词后,先后两次复信,并寄来他的诗和词。
秦孝仪院长雅好收藏,尤用心于文房清玩,诸如牙、骨、竹、木雕等各类文房用具,颇多精品,驰誉台湾收藏界。2000年,他在卸任故宫院长之际,将这些毕生的收藏以及明清善本旧籍等,悉数捐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2004年,他在台北举办了个人诗文书法文房展览,尔后打算到大陆展出,并先后联系过几个地方,也有人找到我,询问在北京故宫举办展览的可能性,我即一口答应,但先生最后还是选择了在自己家乡——湖南省博物馆[微博]举办。2005年10月20日,我在湖南省博物馆出席了“笔力诗心——秦孝仪诗文书法文房展”,在开幕式上应邀发言,与秦院长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写了一首小诗赠他:“游子忽焉老,故园秋亦深。湘兮岳麓气,楚些汨罗魂。文笔惊殊域,收藏富宝珍。忘年情谊重,相见语谆谆。”
2005年暮春,秦院长托人转送他的两部作品——《玉丁宁馆诗存》、《玉丁宁馆賸墨》,我读后写了一首诗:“万样心波两帙凝,洋洋盈耳玉丁宁。文房清玩个中趣,书道雅怀底事名。若有萦思梦九县,颇多逸兴赋三京。此生何者堪铭记?文物彬彬故国情。”这首诗我没有寄去,而是准备去台湾时亲自送给他,但天不憗遗,先生遽然仙去,留给我的是痛惜和遗憾。
后来,广达文教基金会向同秦孝仪院长“相交笃厚”的人士征稿,拟在2008年1月,亦即先生辞世一周年之际结集印行,以为对先生的怀念。我有幸也在约请之列,便写了《短简小诗忆旧游》一文作为纪念。这些虽只是两人之间的小事,但可见其中同是故宫人的根脉,放在两岸文化交流的视野来看,无疑也是有意义的。
三
2003年6月26日,我在故宫漱芳斋接受了台湾在京驻点记者的采访。记者问到北京故宫的维修、展览以及两岸故宫交流的状况,特别是台北故宫文物来大陆的司法免扣押问题等,我都作了回答,副院长朱诚如也参加了采访活动。对于纪念80周年院庆两岸故宫合办展览的提问,我提出可考虑合办“三希”展,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王献之《中秋帖》与王珣《伯远帖》在北京故宫,这三件法书名迹,可在台湾展,在大陆展,也可以在香港展,在澳门展,如果办成了,将是相当轰动的,也是对两岸同胞的一个鼓舞。
2004年5月,石守谦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8月10日,我收到一封他的传真信函,表达了继续推进两院研究、交流活动的愿望,并推荐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陈韵如来京拜访、考察。我于次日复函,再度向他道贺,并表示对所介绍的陈韵如前来考察研究一事,本院将热情接待。复函中我又重申借明年故宫建院80周年之机,加强交流甚至促进合作展览之愿望。
窃以为,这两封信在两岸故宫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两位院长的似乎寻常的问候及述说中,反映了两个故宫交流的必然性和当事人的愿望。这是历史的潮流。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往似乎将出现重大的转折。2005年1月18日,台湾中华文经协会会长张平沼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发言人林天人博士一行来北京故宫,双方就两岸故宫互办展览及合作交流事宜进行了商谈。林天人博士是以私人身份来访的,他向我转达了台北故宫石院长的问候,并代表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两岸故宫互展或合作办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台湾方面来讲难度很大,短期之内实现可能性很小。两岸故宫的合作交流可以分阶段进行,展览是长期目标,目前可以先从学术出版物交流及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如青铜铭文研究等领域开始。两岸在文物展览方面的交流也宜先讨论在第三地合作办展的可能。
我对台北故宫的建议表示欢迎,并认为,近年来两岸故宫已经开展了一些交流与合作,北京故宫博物院先后三次在台湾办展或参展,两岸故宫也相互接待过对方的研究人员。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潜力还很大,应该以多种形式进行。除青铜铭文外,还可以进行书画及故宫自建院至部分文物转移台湾期间历史的研究。
北京故宫博物院李季常务副院长与林天人博士又进行了具体的商谈,决定两岸故宫签署一份合作备忘录,由北京故宫代为起草。北京故宫很快地拟出了初稿,其中提到双方将在对等原则下有计划地进行各类、各阶层人员交流,学术研究人员的互访优先;双方争取尽快在台北或北京或先后在台北、北京两地合作举办一次以故宫博物院早期历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将致力于构想一个适当的主题于近年在第三地合作举办一个小型展览等。
后来据说因为岛内形势的变化,这份“生不逢时”的备忘录就杳无下文。但回想这一段,我还是很感念石守谦院长,他思想比较开放,学问又好,他曾把自己撰写的《清室收藏的现代转化——兼论其与中国美术史研究发展之关系》一文寄我,这是专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而作,很有功力,我读后颇受启发。
四
200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这一年北京故宫的大事、喜事特别多,也有一些与两岸故宫交流有关的事。我们始终认为,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不只是两个博物院的事,需要两岸同胞的参与、推动;而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增进两岸的了解,促进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重视一切与台湾文化交流有关的活动。
这一年的4月28日下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携夫人一行来故宫参观。连战此行,是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而来,他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会面,更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对话。连战一行于28日上午到达北京,下午即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由我亲自陪同讲解。连战一行走过午门,首先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并在这一宏伟古建筑前合影留念。他们重点参观了中轴线的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了解有关的历史和故宫的保护情况。故宫博物院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历史遗存,深深吸引了连战一行。连战在乾清宫前题写了一幅对联,上联为“昔日禁城百年沧桑难回首”,下联为“今日故宫几番风华齐向前”,横批为“继往开来”。我代表故宫向连战赠送了仿制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和《故宫珍宝》、《故宫钟表》两本书籍。在故宫漱芳斋小憩之时,连战突然问我:“您说话好像有陕西口音?”我说自己就是陕西人,我问他,您在台湾可以吃到陕西的小吃吗?他说,羊肉泡馍、凉皮都能吃到,但是厚厚的锅盔吃不到,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右手,把拇指和食指张开到五六公分的样子比划着。我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还是这一年的9月25日,台湾著名学者、作家李敖在凤凰卫视[微博]总裁刘长乐陪同下到故宫,参观了武英殿的《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展》以及太和殿、景仁宫和钟表馆。在漱芳斋看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我向李敖先生介绍了故宫大修、文物清理和学术研究等工作。我曾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他讲过,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我便介绍了北京故宫的藏品状况,他听后才知北京故宫收藏的丰富与珍贵,对自己所说连声表示“忏悔”,并说要把他收藏的一幅字捐献给故宫。2006年3月,刘长乐先生转送来李敖先生给故宫的捐献,并有他的录像录音,他说了如下的话:
我请凤凰卫视刘长乐先生、王纪言先生到故宫搏物院去见我所佩服的郑欣淼院长,履行我去北京时的一个宿诺。我在故宫博物院当场答应,将我收藏的“孤魂野鬼”——乾隆皇帝的书法捐出来。这是一件国宝,是乾隆皇帝在我国五代时期书法家王著的《千字文》后边写的跋语。它与原件早已分家,流落到台湾,阴差阳错到了我的手里。这个字本来就是在故宫写的,今天我把它捐出来,使它回到故宫,成就了一段佳话。所以不但我回来了,我还把“孤魂野鬼”带回来了。
最后的感想,就是再也不要去逛故宫博物院了。因为看了以后你会“天良发现”,把你手里所有的“赃物”捐出来,今天就是个例子。我回到台湾拖了五个月,最后才履行这个诺言,又不甘心,又很高兴。谢谢故宫博物院的郑欣淼院长。
2009年10月,我赴台湾出席雍正展开幕式,并专门看望了李敖先生,感谢他的捐赠,代表北京故宫赠他《韩熙载夜宴图》的复制品,他则赠我台湾70年代影印的《山谷老人书赠其甥雅州张大同卷》(为张大千藏品)一函二册。
这一年,那志良先生保存与搜集的文物南迁史料也由后人赠予北京故宫。那志良先生1925年1月进入故宫参加文物清点,尔后一直服务于故宫,曾随文物南迁,并随文物迁台,堪称故宫文物的守护者、故宫发展史的见证者以及故宫文物知识的传播者,著有《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书。那志良先生保存的文物南迁史料,包括文书、印章、照片、书法、勋章等共计150件,由其儿媳王淑芳女士捐献。这批史料很珍贵。
这一年,台湾已故知名人士马寿华先生的《竹石大中堂》、《秋江孤帆》指画、《行书白香山诗》三件作品,由其后人捐给北京故宫收藏。此外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周澄、何怀硕、江明贤等也向北京故宫捐赠了新作精品。
不仅坚持与台湾广泛进行文化交流,对于国外一些促进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努力,我们也予以重视。这些年来,提出在海外甚至国外举办两岸故宫文物联展的机构与人士不少,例如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就为此多方奔波。2006年6月12日上午,平山郁夫来故宫,向我介绍了日本方面拟筹办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联合展览的相关情况。他说,两岸故宫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影响巨大,如能以院际交流的模式进行,将降低联合办展的难度。希望此展能于2007年秋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在神户召开之际在东京举办,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以及日本国民展示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对平山会长赋予两岸联合办展的意义表示赞同。关于展览运作问题,我认为,两岸故宫展即使以院际交流形式操作,仍需得到政府高层的批准。该展不仅仅是展出故宫文物,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两岸双方的联系性,虽是文化交流活动,其影响却是政治性的。台湾问题是目前最敏感,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能否举办两岸故宫展,需事先经有关各方充分交流协商。平山郁夫离开北京故宫后,又专门去台北故宫做工作,以后我们还通过信函,但联展终未能实现,2009年12月2日,平山郁夫先生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了人间。
五
该发生的事迟早总要发生。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就是如此。2008年,随着台湾政坛局面的变化,大三通、直航等的实现,台北故宫领导人的更换,两岸故宫交流更为海内外所瞩目,普遍期待着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
台北故宫拟于2009年办雍正展,2008年底筹展人员提出若能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商借若干展品,当能使该展更臻完善。台北故宫遂有了向北京故宫商借展品的计划。投石问路的机会终于来了。台北故宫应台北市政府之邀,将参加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其与会的两位处长、副处长根据该院领导的意见,在12月17日与北京故宫进行交流之际,试探借展的可能性,我听到汇报后当即一口答应,并希望两院共同研究未来合作计划。经商议,拟邀请周功鑫院长访问北京故宫与我去台北故宫回访等。12月20日,北京故宫正式回复台北故宫:“借贵院雍正大展展品选件经检视状况良好,可以参展。”同一天,周功鑫院长在台北接受媒体访问时宣布,将于2009年2月中旬率团访问北京故宫。雍正大展的借展,是必然性中的偶然,隔绝一个甲子的两岸故宫博物院由此拉开了交往的序幕。
2月14日周功鑫院长一行来北京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下午5时,在周院长下榻的北京饭店举行了第一次非正式会谈,我首先表达未经对方同意临时取消机场媒体采访与记者会的歉意,但完全尊重台北故宫单方召开记者会的权利,并就有关重大事项充分交换了意见,达成了部分共识。15日下午正式会谈,研讨切实可行的院对院实质交流项目,并针对雍正展、学术研讨会与《龙藏经》出版进行务实协商,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形成了8项共识。
这是可喜的成果,但亦非易事。首先要求的是诚意,是否真的想开展两个故宫的交流。现在双方都是真心实意,有一个务实的态度,并发挥了大家的智慧,克服着困难,提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措施,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例如牵涉到名称载示,我们则搁置争议,采取各自宣布的办法,不再双方正式联署,但因为有了诚意,双方仍会恪守共识。雍正展以借展方式进行,同意台北故宫寻觅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机构,肩负起借展签约任务。共识的特点,多是从个案入手,形成在某个方面合作交流的意向,并建立有利于实行的机制。这样,由“雍正展”发展为建立展览交流机制,由《龙藏经》出版发展为建立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机制,由“雍正展”学术研讨会发展为建立学术研讨会交流机制,此外还有落实双方合作机制、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以及出版品互赠机制等。
作为故宫人,真正的故宫是值得认真一看的。周院长2月15日上午沿中轴线参观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及养心殿之前殿、后殿与东西暖阁,经西二长街至重华宫、漱芳斋参观,并在漱芳斋小憩。下午参观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听取李季副院长简报,观看《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第二部)虚拟现实作品,随后折返鉴赏室,鉴赏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李唐《采薇图》、晋王献之《中秋帖》、晋王珣《伯远帖》、宋徽宗《听琴图》等国宝级典藏,其后又参观我院“文物流通与出入库房管理系统”与“文物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在器物库房中观赏了三件明代剔红与剔黑漆器、一件黄杨木雕、《月漫清游牙雕画册》与两件雍正款玻璃器等。2月16日上午,继续参观陶瓷馆、文渊阁、钟表馆、景仁宫、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古书画研究中心、珍宝馆、石鼓馆至倦勤斋等。我们为周功鑫院长一行开放的全是平日极少示人之所在,都表示大饱眼福,再次认识到清宫制作之华丽、精巧、典雅、细腻,要研究明清工艺,非走访紫禁城实地考察不可。
3月1日,我与李季常务副院长带领一行10人去台北故宫参访,到了下榻圆山饭店即接受媒体采访,大部分媒体作出正面报导。下午抵台北故宫博物院,冯明珠副院长以“继往开来”为题对该院作了全面介绍,接着参观山洞及各处库房、保存维护处、科技室、修裱室、教育展资处、儿童学艺馆、志工中心、文物供应商店及所有陈列室。3月2日下午,举行会谈,达成“两岸故宫落实合作交流方案”。会议后召开记者会,公报了消息,我与周院长真诚地接受了记者采访,有问必答,也为隔绝了60年后两岸故宫的交流画下完美句点。
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形成,与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南迁有关。台北故宫收藏着约1/4的南迁文物。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壮举。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倾注着中华民族感情的故宫文物,在民族危难时刻,与中国人民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两个故宫博物院秉承故宫的精神,都在继续弘扬着中华文化。2010年6月,北京故宫倡议重走文物南迁路,台北故宫提出加上“温故知新”四个字作为主题。于是由北京故宫的16位人员和台北故宫10位人员参加,开展了长达半个月的“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先后考察了4省8市,探寻了37个重要的故宫文物存放地点,寻找了当年部分运输路线,串联起一条忆旧思今的携手重走之路。我参加了在南京的活动,并带队到了贵阳、安顺。
早期故宫博物院院史是两岸故宫的根,是共同走过的路,也是共同的财富,对故宫博物院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两岸故宫都感到需要认真研究早期院史,还互相交换有关档案资料,并且作出研究的规划。2010年北京故宫举办“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台北故宫提供院史档案228件。台北故宫2011年举办“院史留真展”,北京故宫提供了1949年前的院史档案资料8卷111页以及历史照片23张。
2011年11月,我借赴台出席两岸故宫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之机,专门去了当年迁台文物到达台湾的基隆港以及存放文物达15年的台中雾峰乡北沟。在基隆市柯副市长陪同下,在市府大楼六层指点俯看,港口历历。自1965年故宫文物运走后,北沟遗址一度成为电影拍摄基地,现弃置荒芜,当年存贮文物的山洞,今犹垒封,我们是拨开野草荆棘才找到洞口的。台北故宫同人1963年3月上巳曾在北沟附近小溪行曲水流觞之礼,今小溪已成枯沟。陪同我去的庄灵先生(原台北故宫副院长庄尚严先生的公子,1938年出生于文物西迁贵阳时),还请来台中市文化局长,商议北沟遗址的保护问题。我们又同周院长、冯明珠副院长谈起北沟,都认为值得认真保护。
近三年来两岸故宫的交流在稳步发展。2009年雍正大展,北京故宫借给了37件文物,2011年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及“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中法艺术与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宫又借给4件和14件。有人说,台北故宫的文物来不了大陆,北京故宫不断借给,吃亏吗?我们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产,不存在吃亏问题,也坚信台北故宫的文物迟早会到紫禁城展出。两岸故宫的学术研讨会,2011年已是第三届。2010年11月2日,两岸故宫举行了视频会议,对未来的合作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的来看,两院在文物影像互惠、展览交流、两院人员互访、出版物互赠及合作出版、信息与教育推广交流、学术研讨会交流、文化产品交流、专业学术课题共同研究等领域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六
关于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我还想说说一件小事。2009年10月9日,我应邀在台湾政治大学舜文大讲堂讲演,题目为《故宫与故宫学》。按约定时间我早到了半个小时,便对文学院周院长说:“到早了。”周院长连声答:“不早不早,已晚了6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从1965年以来,先后任院长者有蒋复璁、秦孝仪、杜正胜、石守谦、林曼丽、周功鑫等,其中蒋院长已于1990年谢世,无缘得见,与林院长虽互致过贺年卡,但至今未谋一面,其余4位则有过往来。前不久,冯明珠接任院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李季常务副院长与作为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我联名致函祝贺。9月25日我收到冯院长的回函,谓两院已在多方面建立实质合作机制,“深盼在此稳固基础上赓续加强合作,共同为推广中华文化与艺术而努力。”
我感到高兴,又受到鼓舞,忽然想起2011年11月访台,周功鑫院长、冯明珠副院长为我饯行,我曾写了这么四句诗:“碌碌营营共鼓吹,几多风雨自家知。感君盛意三杯酒,退食应非袖手时。”是的,在两岸故宫的交流上,人人都能出力,我虽已退了下来,又怎能袖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