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陈晓峰:艺术用户的危机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陈晓峰:艺术用户的危机

陈晓峰:艺术用户的危机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现在成功艺术家群体之于社会现实大环境系统,其实是一个“软蛋”群体,特征是蜗居大工作室批量制作“失效”的产品,而不是在为艺术界社会化扩宽面创作更观念化的作品,寻求社会现实问题更多艺术化解决通道的呼吁,而只关注“小我”状态,以无限保守的状态做所谓先锋作品,艺术用户会满意吗?过去当代艺术精神的导向是与整个现实的“大我”作智性抗争,从而赢得“观众”注意力,最后才是“小我”利益的实现,现在艺术界似乎是一种已然“时过境迁”的状态,因此完全可以想象在“大我”的压迫与消解下,艺术界出现的“小我”群体性系统病毒感染是多么的面目可憎?艺术家个体失去了自我完整呈现与变化形成的差异化的反应空间——这恰恰是艺术价值产生的地方。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需要明确的是,成功的产品就是主流形态意义上的作品,这种价值区间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所获得的可以“常胜”的成长密码。那么艺术界好的作品价值在哪里?这才是激发艺术用户们最大的兴趣点所在?也是艺术界承载价值寻找的核心方向。此外特别补充说明的是,宋庄200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加上各地艺术区工作室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社会价值属性又如何真正被导向出来,我觉得实在有必要整个艺术界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早期表现得像势必掀起社会革命一样“先声夺人”,但是现在却显示不了改革的“后发优势”,失去了药艺术馆馆长黄药所说的“灵性”,因此在伪亢奋不真实的表达语境里,艺术界失去自我调节的系统构建,只能落入到重复的系统里,失去了自身价值的可持续性塑造与延伸。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诸如,好多专家昨日还是艺术街头打架的混混,一夜之间与商业谋和取得艺术的“领导权”,因此这些商业味道过浓的“敌敌畏”类型专家当然遗误了艺术界自身的“病情”。

  艺术界首先必须团结起来承认这些年的内部共识力的缺失,更需要跨过眼前这道人心分裂,价值观一塌糊涂的“坎”。当然,你可以这么解读:其中艺术家自身要绝对清醒起来,保持重新介入社会的状态和文化态度,要让自己的身体和思维观念当中重新充满以艺术的方式整合社会的能量,艺术界才能迈过那道“坎”。最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但是并不是糟透了,恰恰是内部可以协商之解决问题的自系统会出现,也寄希望于个人会回到解决自系统的自省界面里来,更多反思做艺术的个人初衷,而不是非得在江湖利益缠绕下的价值漂移,因为那个利益链已经没有多少鲜肉可食。老的系统已经没有多少煽动性,每个个体必须努力寻找新的水源和更大价值支撑的广袤空间。现在这么艺术家聚合在一个艺术区,社会化信息通路又那么多(现实中艺术上升的空间又那么狭窄),整个社会面对新文化观念的需求又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艺术家群体性聚合之后产生的问题,我想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当代艺术家产生,并联系于当下,这种新的艺术信息如何作用出来,需要整个艺术界结构系统又一个调试性的界面出现,以此来可持续性的让当代艺术信息对应到社会层面,从而提高艺术自身的价值增值效益——而不单只是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这个状态并不是艺术群体在北京做北漂状,纠结又彼此相互取暖似聚焦在一起的本意。艺术界越是矛盾激发的时候,越是整个系统需要释放新信息的阶段——艺术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则关系到艺术界未来生态的重构方向,这一点特别值得引起业界的关注。功利状态下的艺术是与社会信息是断开连接,而不是连接状态,而艺术自身要做的事情是与社会信息保持通畅的连接状态,才是为最后的终端用户需求考虑。

  当代艺术家身上有两种特性:一种是狼性特质,作为自由艺术家,他们需要与生存现实的环境系统结构搏斗,因此“狼性”特征特别明显,这也是他们不被阴柔的传统体质艺术所完全吞噬的重要原因,当代艺术中的“狼性”,甚至有点像“反派”角色,正是对应中国社会现实面的文化需求方向,因此当代艺术在向社会阐释性的时候,要凸显这方面的信息,当代艺术的价值特征面貌自然会清晰很多。另一种是社会角色的系统承担,他们又非常自觉的承担社会现实的“纠错”员,需要呈现一个社会问题空间出来,形成与社会主流态度不一致的对立面出来,从而保留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可能性。他们的讨论面基本上都建立在社会现实大系统界面上,因此更需要放大这种信息承载,让更多的群体能够体验到当代艺术家群体存在价值之基础的必要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当代艺术作品一直强调社会互动性,也就是消解当代艺术自身关注的“宏大”性,能够到真正触及到社会的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各大阶层的无法被揭开的“痛感”,从而实现其价值判断诉求的原因。比如,很多策展人在做群体性展览时,都在主题上设计了这种方向。

  其实艺术的问题就是艺术用户的危机,就像诺基亚手机深陷艺术用户危机一样,大家现在都在用谷歌安卓和苹果IOS系统,而艺术现在的用户并不明确能够通过消费艺术给自己明确哪些问题,因此艺术的商业消费就很可能出现漂流。当代艺术甚至并没有建立消费者为中心的指向,而一方面又以艺术用户为价值判断为标准,因此才出现一系列的断裂面,说实话,所有人都知道当代艺术界是一个精神上极度分裂的系统,所以所有人在这个系统而有限的系统里挣扎,就像小水塘一样找不到更好的呼吸出口,在短时间内也补不上好的水源,那么再好的活鱼最后都会无力——现在艺术界就处于这样一种集体性疲惫的阶段。甚至每个人都感受到来自这个系统的伤害和绝望。因此需要一种过渡性的东西,来重新破解已经成为传统界面的当代艺术界——当代艺术界如何来对抗自身的“战斗疲惫感”,我想这是艺术界系统所要引爆的关键点。

  艺术家生产的精神产品,并不能被简单阐释为“劣质产品”,问题的关键在于艺术界系统如何去区分给艺术用户哪些是好的精神产品,而不是被“劣质产品”驱逐出市场,这是重要的问题。现在是把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完全抛给了无辜的艺术用户,最后当然会吓跑他们。比如国内的艺术博览会,我一直觉得明显缺少对应的消费参照系——试下如果艺术用户在决定购买艺术品时,同时又不同的消费参照物,那么他们就会理解艺术品至于他们生活、情感,家庭乃至生命的重要性,一定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消费行为。因此艺术界需要重塑艺术用户消费“喜感”,让他们从艺术品消费中获得超越于常态物质性产品消费所带来的快感,才能真正解开艺术消费的困惑。艺术用户在艺术品上的情感可能需要更大的投入与对应,所以真正的艺术用户可以更好的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

  艺术界很多问题是可以重新思考和设计的。比如我们的判断标准一致是以西化为标准,比如展览方面以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而国内的那些双年展的影响力,却现在一年不如一年。展览结构的价值重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问题是艺术界并没有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当然反过来影响艺术用户的使用价值。当代艺术用户危机,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价值转向面的危机,找不到接应的群体,最后转了一圈又落入到传统艺术的轨道里,同时稀释了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最后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系统,并不以艺术用户为需求的创作生态。国际用户方面,现在已经完全不适应中国艺术界这种滞后的系统,而本土的用户需求注意力培养又是非常有限,因此艺术的危机就很明显。我说的艺术用户需求主要针对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表达的信息能够真正为外界所接受。现在的问题是,艺术用户不能很好的接受到这些艺术信息,从而造成系统的非良性循环。

  艺术用户危机的出现,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政治性符号的消费危机。90年代当代艺术所塑造的核心价值是对政治的解构,出现了一批符号性艺术作品,而这个阶段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海外,本土的用户并没有培养起来,当金融危机出现之后,这个系统就被架空,对应不了相应的艺术用户,出现了“消费真空”。更重要的隐藏在这个“消费真空”背后关系到当代艺术界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命运问题,如果来解开这个深度的“套”,我想这个。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王林同志联手意大利策展人,策划100多人的,甚至让参加不了的艺术家寄画册帮他们。这实际上把中国艺术家“解套”的一种信号,一旦把这个信号放大出来,我觉得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积极意义还是很大的。通过这样的平台,让艺术家能够真正意识到自身系统的危机,我觉得才是参加末代意义的威尼斯双年展的真正可利用价值——但是,如果只是强调中国艺术作品观念如何具有竞争力,我觉得一定会惨败而归。

  2、艺术集聚所来的创作环境危机。比如,中国艺术发展演变趋势趋势最重要的一条线索是非常清晰的,但是艺术家群体在艺术价值探索方向线索又几乎被淹没了主线,以致现在完全没有头绪:90年代的圆明园、东村盲流状态,到798、宋庄、上海莫干山、重庆黄桷坪、广州小洲村、南京方山、深圳F518等这些艺术家自由聚焦区的产生,“调试解释器”的作用一样,是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群体对社会的一种适应性,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是聚齐在一起,但是艺术核心的问题被消解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对艺术新的系统生成没有感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艺术区集聚的艺术家普遍焦虑、诉求迷惘以及越来越失去个体真实的原因。因此正如药艺术馆馆长黄药认为,中国人对当代艺术的了解面并不通;再加上艺术界自身产生的危机,这种信号怎能不波起到艺术用户?

  3、内容原创性方面的危机。艺术家个体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中国当代艺术自身一直在妥协于各种潜伏的力量,从政治符号,到商业形态;从艺术个性化表达,到时尚趋同性追求;从艺术区生产模式,到金融衍生品化手段等等,艺术界一直在指望外界资本力量的“救援”,而不是自身文化和价值态度真正的确立以及相关塑造。从过去可以实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现在根本不愿意去冒险创新,背后隐匿的恰恰是艺术界的短视行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假象敌人就在自己身上,外力无论如何不给力,但自身表达的丰富与活跃信息总能表达出来,并不是雾霾所能抵挡的。因此一旦艺术主体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与艺术创新的基本面脱离,那么要让艺术用户坚定选择,显然不那么回事了——比如,现在的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的概念完全是两码事了,即便是同一个艺术家前后对艺术的态度也今非昔比。艺术家的创作精神和态度只维持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状态,这样抒情、缓慢的超级文艺腔调里,显然在用户那里的基础是不牢靠的。别忘了艺术界自身的能量守恒定律:每个个体激情来得快,消退得也快,而艺术用户也是如此。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