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浩
7月30日,一场民间收藏家的藏品展在北京昆玉河畔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微博]开幕。与时下规模宏大的艺术品展会相比,这个仅仅占去院落西厢的展览并不起眼,但其展示内容还是引起了文化界及收藏界的关注。这个名叫“玄鸟堂收藏展”的展品来自方玄初及其家人的收藏,展出的138件(套)文房、玉器及瓷器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而且,它们都是首次对外公开展出。
方玄初又名敢峰,号玄鸟堂主人,1929年出生,曾历任北京景山学校校长、《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致力于教育工作。由于方玄初年事已高,其子方鸣代替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方鸣现任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也是收藏界资深人士。
“玄鸟堂收藏展”分为瓷器、玉器和文房四宝3个展示区,展品的年代分布于不同历史时期。瓷器展区中的展品既包括官窑、钧窑、定窑等宋代五大名窑的制品,也包括元蓝釉、明成化等其他朝代的器物,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过程。方鸣特别介绍了一件宋代哥窑的琮式瓶,这座方身圆口的瓷瓶具有“紫口铁足”特征,且釉面极薄,边角处釉面稍有脱落,里面露出的胎体经年累月出现金属化现象,弥足珍贵。
玉器及文房展区中同样有不少珍品,包括雕工精细的宋代玉饰,明清名家所制的澄泥砚、什锦墨,名贵的艾叶绿、鸡血石印章等。据介绍,方家的收藏爱好属于家传,方玄初的父亲就喜欢收集古字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玄初常常流连于琉璃厂和东四人民市场等北京著名的古玩集散地,很多贵重的藏品都是当时所得。
方玄初从事业余收藏50余年,虽历经风雨,但始终不悔。“文革”期间,方玄初整日挨斗,但每逢周日,他必定拉上儿子方鸣,跑到故宫[微博]博物院的书画馆、陶瓷馆和珍宝馆去看展览。当时的故宫游人寥寥,偌大的馆内只有一老一少徜徉其间,陶醉在收藏世界中。“收藏已变成我父亲生命的一部分。”方鸣说。
近些年,国内兴起一股收藏热,其势头如同方玄初在本次展览前言中所写:“月涌大江,浮光曜金”。然而,由于商业利益驱使,民间收藏的展示活动良莠不齐,一些“假珍品”严重损害了国内收藏界的声誉。对于民间收藏与展示的方向性问题,方鸣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中国古代的收藏品从来都是私藏,秘不示人,收藏者对藏品是一种纯粹的喜爱,“对于别人有没有价值没有考虑过,对于自己有价值就够了”这种观念在现代依然存在,真正的收藏者把价钱看成泡沫的东西,与利益驱使下的“收藏大军”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次方家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文物局的鼓励和支持下举办“玄鸟堂收藏展”同样经过慎重考虑,展览最终本着切磋交流、共同推动民间收藏活动发展的宗旨,以避免过分张扬的方式举办,体现的正是这种“收藏者的心境”。
方鸣说,由于关心的不是金钱价值如何兑现,而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存续,真正的收藏家最后往往会选择把藏品捐出去。他说,如果将来有合适的时机并且找到合适的捐赠对象,他和父亲同样会考虑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