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实习记者 周 荃
刘守安,1949年生,山东省东明县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任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山东书画协会副会长、山东高校书画协会副主席。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博士点通讯评委、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艺术学科评委、北京市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艺术学科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书法院副院长。
东明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文化底蕴丰厚,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于2010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东明县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故乡,这里历史上名家辈出,如北宋宰相张齐贤,工书法善豪翰,书迹见于《群玉堂法帖》;明朝政治家、书法家石星也是东明县人,他从政三朝,书作多有碑刻问世。目前,人口70多万的东明县,拥有中国书协会员10余人、山东省书协会员30多人,县级书协会员2000余人,建立各类书法场所如庄子书画院、庄子书画院碑林、博物馆碑林、高村黄河历史文化碑廊等,在这座县城里,可谓“邻里街坊皆通笔墨,白发垂髫俱读诗文”。
刘守安出生在东明县大屯镇丁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刘清轩是村里的私塾先生,曾师从丁嘴村著名书家刘戴仁和刘洪照两位先生。刘守安自幼深受父亲影响,经常翻阅、默读父亲收藏的前辈遗墨和古代碑帖拓片,用小手在墨迹上比画。因刘清轩书法技艺精湛、远近闻名,每逢春节全村人都来请他写对联,这时少年刘守安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帮手。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刘守安在帮乡亲写对联的过程中,掌握了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水平得到提高。
1972年,刘守安入读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工作。这期间,他得到蒋维崧、包备五、王学仲、欧阳中石等指点,逐渐形成凝重秀雅的书法风格。他的字寓凡于简,看似平易,却内涵丰富、雍容大度,被人赞为“文人书法”“学者书法”。
2012年3月31日,“回家看看——刘守安教授书法展”在山东省菏泽博物馆举办,展出了刘守安百余幅形制不同、书体各异的作品。开幕式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其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研讨。他们认为,刘守安的书法体现了古与今的美妙结合,既有传统书法的古雅厚重,又不失时代风尚。刘守安长年从事书法文化研究,学识渊博,其字高雅温润、意蕴悠远。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在书法展上说:“菏泽东明培养了一个刘守安,很了不起。”
1993年,国家为使书法教育正规深入、蓬勃发展,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了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此后不久,在书法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又有着深厚文史哲积累的刘守安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从事书法教育和研究工作。在欧阳中石的带领下,刘守安与他的同事们完成了首都师范大学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专科的完整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建设,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使书法教育纳入我国现代学科建设的体系中,成为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门类,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术领域中站稳了脚跟。为表彰刘守安在书法教学和学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首都师范大学先后授予刘守安 “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及首都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多年来,刘守安在美学、文艺学、清代文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他先后在《文学评论》、《中国文化研究》、《文史哲》、《中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数十篇。刘守安在书法教育与教材建设方面建树也备受称道。2007年,他受教育部基教司委托,参加中小学图书馆艺术类推荐藏书评审;2008年,受教育部语信司委托,主持评审“汉字行楷书写规范”课题。由他主编的书法教材有《书法教学参考书》、《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拓展丛书”等。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守安认为,书法教育当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其多元价值,特别是将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更广泛的研究。“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逐步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把书法的学术水平升华到新高度,真正找到书法教育在现代学科建设中的位置。”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书画艺术,2012年11月,刘守安应邀出任中国书画家艺术研究院院长,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续做出新贡献。
古老的中国书法历经千年发展,自传统社会来到现代中国,其功能、意义、价值皆随时代变迁发生变化。如何理解中国书法在当代呈现的身份、命运、前景,是当下书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刘守安认为,随着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字的毛笔书写形式在国家管理、法律制定、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等方面曾体现的巨大实用功能式微,而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逐步彰显。
在书写功能实用性弱化的背景下,中国书法以三方面“身份”介入现代生活:一是中国书法作为“艺术”,成为书法家的创作对象;二是书法作为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书法作为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所以,当我们倡导‘弘扬中国书法’时,其实是面对书法艺术家、书法研究这和书法爱好者这3个群体,不能用单一的‘繁荣书法艺术’的目标和口号去要求所有书法大众。一定要看到书法作为‘学术’‘艺术’‘文化活动’的差异。”刘守安说,“历史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都会对传统文化提出挑战,我们应当做好思想准备,继续为中国书法的续存和发展做出努力。”
书法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刘守安
在当代社会,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汉字书写在逐渐脱离实用性的同时,其审美属性和艺术价值日益彰显。生活的审美化需要书法“艺术”的融入和展示,社会现代化进程也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脑普及、手机功能空前强大的情境下,“提笔忘字”已不是少数人的隐忧,而成为普遍的现实感受。在校大学生不仅是现代人文与科学技术的学习者,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如果说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技能,那么,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写好汉字则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书法是中国民族文化血脉中的重要元素,血脉不能断,重要元素不能流失。学好母语和汉字应是大学生的基本功、必修课。中华民族创造汉字、书写汉字,首先不是“艺术”创造与欣赏,而是文化创生与工具使用。汉字是华夏民族文化中最具民族特性和生命活力的文化形态之一。在现代中国绚丽多彩的社会文化图景中,中国书法比国际大片、动漫、3D技术等现代科技产品更具民族性、本源性与文化承载力。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书法,参加书法活动,既体现了对书法的兴趣与爱好,更体现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写毛笔字,既原始又时尚,既传统又现代,既感性又理性,既率意又严谨,听着流行歌曲临写古碑不也是大学校园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学习中国书法,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中国书法作为文化资源,应当共享;作为“艺术”作品,应当共赏。大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书法技艺修习中欣赏碑帖经典,在感悟与理解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展现濡墨结字与谋篇布局,方能体味古代碑帖经典之高妙;只有了解古代书写传统与文人翰墨生涯,才能深入理解中国书法文化。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习书法不仅是沉潜经营点画之学,而且是在修炼毛笔书写技能中欣赏书法艺术与体认中国书法文化的综合过程。
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书法历来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它以汉字结构为基础,以线条为组合方式,表现出独特的东方美、抽象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更加迫切。书法以其独特魅力,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