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重庆城标最难最亏本”
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称,设计城标难在市民的普遍认可
“时代国际单位·南都艺术沙龙”第三期
“时代国际单位·南都艺术沙龙”,是广州文化新地标时代·国际单位与《南方都市报》携手打造的品牌活动。每个月定期举办两次,邀请艺术界精英畅谈创作之旅。
从中国银行的“铜钱”标志,到荣华月饼的“牡丹花”包装,靳埭强的经典之作,生活中随处可见。8月24日下午,这位年逾古稀的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做客“时代国际单位·南都艺术沙龙”,细诉他的艺术生涯。
从业近半个世纪,靳埭强说,回想起来,最困难的工作是9年前替重庆设计城市标志。“不是领导说了算,也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难就难在要得到当地市民的普遍认可。”
“人人重庆”勾起观众回忆
靳埭强,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15岁后到香港当裁缝,渐渐走上设计之路。他坦言自己“并不是很聪明”,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平常生活中的发现与积累。“我不是天生的设计师,热爱生活帮助我领悟宝贵的人生观,同时给予我神妙的创作动力。”
沙龙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作品:一支断裂的铅笔和一把断尺组成的画面,寓意“设计要打破标准,不受工具限制”;一枚晕染的红点,四周以水墨山峰环绕,形似母亲的乳房,传递出“爱母亲,更爱大地”的思考……许多作品,都凝聚着浓郁的中国文化。
展览中,靳埭强9年前为重庆设计的城市形象标志———“人人重庆”,勾起了一位重庆籍观众的回忆。“那时候我还小,但对这个设计非常有印象,热烈的颜色,尽显重庆火热的感觉。”
靳埭强笑说,为重庆设计城标,是他记忆中“最困难”的工作,同时也是“最亏本”的工作。
任何一个具象代表不了重庆
2004年初,重庆曾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城市形象标志和广告语。同年,靳埭强与重庆市政府代表签订了“重庆形象标志设计”合同。
靳埭强形容,这个标志诞生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重庆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特色和代表性的东西非常多,任何一个具象的东西,如朝天门、解放碑、大礼堂等,都很难代表重庆。
当时,为了充分了解这座城市,他在5所大学找来了不少设计专业的学生,与他们座谈、聊天,了解重庆的文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调研之后,靳埭强有了思路:重庆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所以设计两个人重叠在一起,扬起手来很开心的样子,重叠成一个“庆”字,展现重庆“以人为本”的精神,传递重庆人“广”“大”的开放胸怀和“双人成庆”的寓意。图案中的两个人,可以代表政府和百姓、可以代表夫妻、朋友、亲人等,体现和谐的氛围。
重庆城标设计费“7位数”
当有观众问,为重庆设计城标收了多少费用时,靳埭强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签了保密协议”。但是他透露,“是7位数字,虽然如此,还是亏了很多……项目做了2年,很多同事都叫我放弃。”
他表示,设计城标最困难的地方是,“不是领导说了算,也不是设计师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市民的认同。”为此,他的团队多次与政府谈判,最后方案的确定也是通过市民投票评选出来的。
既然困难重重,且不赚钱,为什么要去做?对此,靳埭强的解释是,重庆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在西部乃至全国都是开先河的,一旦成功,将成为中国城市形象的经典,对中国设计界的启发很大。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瑛 实习生 龙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