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文宗时期,我国西北部的遥辇汗国(公元842—860年)就开始铸造“通行泉货”小平钱,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契丹钱币。此后五代十国时期的辽国耶律亿也曾铸造了天赞通宝和天显通宝,耶律德光铸造了会同通宝和天禄通宝。随后辽国的穆宗耶璟开铸应历通宝,初步确立了辽国钱币的铸造和发行地位。由于当时辽国的货币政策是“钱帛兼行”,当局在其统治的地盘内一方面实行“布帛牛羊实物交换”制度,一方面又允许使用唐代、五代十国和宋代的内地货币,契丹皇帝则视已出的钱币为“圣钱”。据泉痴山人在《有关契丹铸钱技术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的考证资料获悉,“景宗朝设铸钱院,年铸钱仅500贯”,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早期的辽国钱币,绝对是象征性的“圣物”。正如泉痴山人所说的那样“就像在沙滩上泼瓢水那样立即消失。”
正因为辽国的钱币(特别在辽国兴宗耶律宗真以前的辽钱),在当时就十分珍惜难得,那么在时隔一千年后的今天,轰轰烈烈的收藏时代,辽国钱币高价难求就在情理之中了。求大于供,供不应求必定会有人造假。前一时期,国内收藏领域更是不正之风盛行,一些懂行的“老侠客”为了个人利益,竟然为造假者充当“顾问”,一些不懂行的“名嘴”却在台上“乔太岁乱点鸳鸯谱”,一时间,真真假假的辽钱漫天飞舞,上百年从未见过的新品种,一下子填满了“历史空白”,是耶?非耶?搞得收藏者一头雾水,致使一大批收藏者高价购进无数伪品还蒙在鼓里沾沾自喜。
当前出现的辽钱伪品究竟有多少?据笔者所知大致有如下两大类。
一、所谓的辽国钱树。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金质、银质、锡质和铜质辽国钱树多达六、七十个品种,洋洋大观,甚为庞大。这些钱树不伦不类,颇令人生疑。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钱树通常指的是“摇钱树”,摇钱树是一种观赏性的吉祥物品,一般都铸有吉祥文字和吉祥图案。钱树早在汉代就有发现,直到清代仍然在继续铸造,同时长期被百姓认可。但近年来出现的“辽国钱树”根本没有摇钱树的特征,实际上只能称作铸钱场所的半成品(没有清除掉浇注系统的流通钱币)。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半成品钱树是不允许流通到市场上去的,只有发现辽代铸钱遗址并通过发掘才有可能见到这类半成品摇钱树。事实上,近几年我们从未听说有辽国铸钱遗址发现的消息,更无法证明这类钱树源于“铸钱院”。退一步说,即使有人私底下找到了辽国的铸钱遗址,那么遗址中出现的辽钱钱树,也不可能在时间上横跨309年,既有辽太祖的神舟通宝,又有耶律金山的天德元宝钱树。通常情况下铸钱院所铸年号钱,绝对不可能前号后补,也不可能前后年号同时生产,铸钱院只能生产当时流通的现行年号,所以多年号的钱树绝非一个铸钱院所能提供的。另外,略通冶炼技术的朋友也一定会告诉你,由于金银钱树和铜锡钱树的冶炼技术各不相同,两类不同金属绝对不能使用同一种冶炼设备和场地在同一个铸钱院铸造,所以不同材质的成品不可能在同一个铸钱院出土。按照上列两种情况推理,目前市场上所见的钱树,需要有许多家不同铸钱遗址的发掘才有可能实现。事实上,当前我国的辽钱铸造遗址一家都未发现,因此这类比神话还神的“现实”,你能信服吗?结论只有一个,它是臆造的!
二、辽国的压胜钱。历史上的确有真品压胜钱,且大多比较珍贵,著名的千秘万岁便是其中之一,大康六年,寿昌二年大钱又是一例,但它们的用途十分有限。我国最早有关钱币的著作《泉总》曾有记载:千秘万岁是辽国使者带到北宋朝庭的祝语钱;大康六年大钱是辽国墓葬用的墓志铭标识之一,它们出自辽国,但并非辽国的流通钱币,属压胜钱范畴,这些压胜钱有官炉,也有民铸,无统一标准,所以版别各不相同,其笔划也不该是完全一致的。以上压胜钱过去在收藏领域很难见到,但近年来,钱币市场一下子涌现了许许多多,不但千秘万岁、大康六年到处可见,居然还见有同一书法的大康元年、二年、三年等一整套墓葬钱和各式各样的辽式铜吊牌,有契丹文的汉文的;有金质的银质的;有阳文的阴刻的,不下数千种之多。天南地北的铜吊牌若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几乎出于一人之手。这种情况与正常的压胜钱特征完全不能吻合。老一辈钱币专家曾总结了两条识别此类钱币的经验:一是看钱形,真钱较为随意,伪品显得刻板,太规矩便是伪钱的致命弱点;二是看气韵,所谓气韵就是指其时代特征,经常实际接触同一时代的钱币实物,久而久之,便能熟悉其气韵。作伪者只能模仿该钱的外表,很难把握住时代特征的脉搏。钱币的精、气、神是模仿不出来的,尤其是臆造出来的新品种,常常会因气韵不足而露出破绽,被人识破。即便用真钱翻铸出来的伪品,只要细心观察原有的缺陷位置,就会发现最难模仿的是缺陷处的随意性,有经验的鉴定者常常能从缺陷部位看出问题而是识破伪造。
辽钱稀少,伪品泛滥,这是客观事实。但近几年来,各地大规模兴建高速公路,钱币出土数量急剧增加,许多过去从未揭示过的契丹铁钱和辽钱的出土更是振奋人心的事实。所以在这种情势下,如何提高识别能力,真正填补辽钱的收藏空白,便是当务之急。但愿辽钱爱好者能搁置争议,共同排除伪品的障碍,在真真假假的辽钱中积极探索,追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