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增福,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上世纪80年代,他在废品收购站花50元买了一张桌子准备拆了做刨子。没想到,这张此后在他家厨房干了很多“脏活”、“累活”的桌子竟是明代京作的黄花梨条桌。在现在来看,赵增福的第一次收藏经历,是误打误撞的“捡漏”,但在赵增福看来,收藏是一种修养、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爱好、一种寄托、一种希望,更是一种文化。
收藏的缘分源于“捡漏”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下班骑车回家的赵增福途经一个废品收购站,正好看到那里有一些旧家具正在卸车,整整一大车的家具。由于年少时学习过木工,所以他对木头有着独到的眼光,同时因为自己喜欢动手做一些木工活,但又苦于没有一个好用的刨子,所以想进去看看有没有好木料。在众多家具中他一眼便看上了一张桌子,其实那时他也不知道什么叫黄花梨,只觉得桌子的木料很有分量且硬度很好,应该是做刨子的好材料,于是便以50元的价格将其搬回家。
说来有趣,这张黄花梨桌子在赵增福家并没有变成刨子,而是在家里扮演着其他角色,当过糊顶棚的梯子,上面堆放过杂物,很长一段时间这张黄花梨桌子曾经是厨房中放案板的切菜案子。它就这样在家里度过了好几年的光景。
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位懂些收藏的朋友看到了它,认为这张桌子的木材很不错,但也没说出个门道。由于厨房的地方有限,自己将桌子面和桌子腿拆开来放置,桌子面就戳在厨房的窗户边上。突然有一天父亲问赵增福,桌子面卖不卖?有个收废品的要以2000元的价格将其收走。这么一张破旧的桌子面能值2000元?此时他才意识到这块一直被自己忽视的木头板也许真的蕴藏着价值。也正是因为这块木板才让他对古典家具研究有了兴趣。
虽然有了兴趣,也翻阅了不少书籍,但对于这张桌子究竟是什么材质、出自哪个时期,依然没有一个定论。就这样时间又推进到2003年,一天他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聊天,无意间说起了家中的这张已经放了十几年的桌子。虽然高明并不是研究古家具的专家,但他认识很多研究古家具的专家,于是便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家具保管与研究的专家胡德生帮忙鉴定,自此这张旧桌子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这是一张明代京作的黄花梨条桌。所谓京作,就是此家具是在北京制作,一般是皇家御用之品,明朝时家具的制作有四大派系,即京作、苏作、广作、冀作,尤以京作的档次最高。
这是一个真实的“捡漏”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收藏来讲眼力固然重要,但机遇也同样重要,这就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的“眼缘”。说到古家具收藏,赵增福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标准,别人看木料,他看的则是做工。也是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对古家具相关专业书籍的研读,才使得他在古家具收藏方面成果颇丰。
收藏是一种文化消费
有人说“收藏是一种乐趣”、“收藏是一种心态”,而赵增福认为,收藏是一种文化。他认为,文化层面的收藏与经济层面的收藏手段和效果截然不同。文化收藏摒弃单纯的经济因素,将收藏作为一种学习文化、积累知识的手段和目的,应该说以文化为目的的收藏虽然没有得到经济的收获,但却升腾了一种可以传世的文化财富,有些人甚至还为收藏付出财富,并将自己毕生的珍藏赠予博物馆。反之,如果将收藏视为奇货可居,以至于希望待价而沽牟取暴利,显然不是收藏的正当行为和道德。
在赵增福的收藏中有一串极其珍贵的项链,“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那是由若干颗磨盘形玛瑙珠串成的项链,这条项链距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虽然没有耀眼的光泽,但其中所显现出的古拙的美却依然能让人们体会到这应该是当时贵族女子最心爱的珍品”。赵增福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着蕴藏在珠串中的故事,“不要小看这串磨盘珠项链,应该说每一颗珠子都是纯手工制作,难以想象那时没有相应的制作工具,这些珠子的形状都是由石头一点一点砸出来的,这样的珠子成品率非常低,并且每一颗珠子都需要很久才能完成。”一串珠子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几千年前,这其中所蕴藏的文化才是我们最值得收藏的。
采访中,赵增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文物,我们现在往往只盯着它表面的东西,关心是真是假、值不值钱,最重要的价值反而被忽略了。这更多的还是一种‘物质消费’,而非真正的‘文化消费’。纯粹的精神文化消费,是由美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带来的愉悦,而不是钱所带来的满足。”
收藏是自我提高的途径
由于从事书法与篆刻艺术创作,赵增福的收藏涉猎最多的是印章与印石,赵增福说:“金石篆刻是一门综合艺术,名家篆刻作品中体现的不仅是金石之美,小小的一枚印章所体现出的还有艺术家本身的智慧、心血与功力。收藏者在赏玩间更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把握其艺术表现手法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之后再体会印文内容所蕴含的情趣、意味,然后细细品鉴、慢慢欣赏,这是个极其快乐的过程。应该说收藏印章不仅要懂石头,还要懂得雕刻和印文内容,这绝对是一门综合学问。”
收藏需要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收藏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市场运作;二是纯粹的个人爱好,量力而行;三是不富有但对收藏痴迷,倾其所有、倾家荡产也要收藏。在这几个层次中,倾其所有来收藏爱好的东西是最到位的一种情况,这需要能力,还需要很大的决心,甚至要降低生活水平,放低生活姿态,牺牲很多其他的爱好,如此痴迷的热爱收藏,对收藏文化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见解。不是知音,不可能到痴迷的程度,这些收藏爱好者对藏品的文化价值看得非常透彻,并从中享受很多乐趣。
赵增福表示,“对于每一件藏品你都要更多地去了解它们的历史、年代、造型、内容等等所有的细节,要研究它、喜爱它,收藏者要达到与创造者同样的水平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这需要文化修养、文化锤炼、文化积累,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收藏家应具备的真正素养。收藏的门类很多,收藏哪一类藏品就要了解哪一类藏品的知识,我认为收藏的真正境界应该是对民族、对历史、对未来、对文化的传承”。
此外,收藏不能替代创造,金石篆刻是赵增福的专业,在收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博古通今,同样还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做收藏他是为了能够从中集纳精华,创作出更好的东西。收藏要为文化的发展、文化创造力的激活服务,激发人们的文化想像力,创造出的东西要有中国气派、中国气象、中国特色,这些都来自于收藏和传统。收藏要为创造服务,只有明确这一点,收藏的目的才能更加清晰。其实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历程,收藏的过程将为喜欢艺术品收藏的人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新视野和享受。
北京商报记者 马嘉会 刘洋/文
王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