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黄炳馀艺术集《玩物尚志》出版,受法国大使馆邀请,本月底他还将远赴法国进行个人艺术展,展出百余件书法、绘画、篆刻等作品。如今赴国外举办中国传统艺术展的艺术家不少,但比黄炳馀年纪小的恐怕还没有,因为黄炳馀今年才刚刚25岁。
虽然是个85后,但黄炳馀的经历却不得不让人侧目,他完全可以成为草根逆袭的励志榜样。黄炳馀生于无锡,幼年丧父,12岁中断学业,离家闯荡北京,不到15岁便成了书法大师启功的弟子,结识了一帮“忘年交”的艺术家。在奔波流离中练就了一身让同龄人惊讶的生存本领。
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歌唱家杨洪基感叹这位“小友”:“现在的书画家要么字好画不好,要么画好字不好,画好字好又能写诗,如此有文笔的就寥寥无几了,他样样都精通真是不易。”许多人感叹他的传奇经历,把他叫做“神童”,但他却对自己有另外一份解读。
闯北京幸运获名家帮助
2000年,黄炳馀12岁离开家来到北京,手里只拿了一份偶然间帮别人整理的“江苏无锡名人录”,上面有无锡籍在京的大家们的电话和住址。“带上自己的作品,拿上这份通讯录,还有家里给的100块钱。”黄炳馀只身来到了北京“也是想着缓解家里的负担吧”。
通讯录上所有的电话都拨不通,黄炳馀只好苦等。好在有不少人都热心帮这个小男孩联络,他等来了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又见到了书法家、北大教授金开诚。“我就先把作品给他看,然后自报家门。”金开诚喜爱这个小孩,将他带在身边,一次研讨会的时候,将他介绍给了启功。
“我闯北京就吃了半年苦。”初到北京,黄炳馀过着近乎流浪的生活:“我住过五星级宾馆的洗手间,也住过马路,还住过小区楼道。”生活最艰苦时,金开诚送了他两幅字画,他为了生计拿去卖,这至今让他懊悔不已:“那步棋走坏了,如果现在那两幅字还在我手里的话,纪念意义肯定很大。”
“启功老师比较喜欢我,”黄炳馀说,“老爷子看我写字写得比较聪明,再加上他喜欢小孩子,我小时候长得可爱。”黄炳馀跟着启功学了将近三年,直到启功去世。黄炳馀记忆里,启功不但不严厉,还十分可爱,“像个小孩,他开门时都会开个小门缝去先看一眼是谁。”他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启功对他说:“学书法跟骑车一样,不要违规;要骑出花样来,但车子还要在路上。”许多书画界的名家都同启功有密切的往来,也让当时不满16岁的黄炳馀大开眼界:“打开了圈子,接触的人就不一样了。有人说这是自我抬高,其实不是。你接触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胸怀。”
我跟同龄人有代沟
黄炳馀1988年出生,今年刚满25岁。但在同龄人中却显得格格不入,一来,他的朋友圈都是比他年长许多的长者,“和他们我反而比较有话说”,二来,如今年轻人喜欢的,他都不感兴趣。“我不喜欢听流行音乐,我喜欢听民族的,不喜欢那些娱乐。”
大多数时间,黄炳馀都在家中练字练画。每隔一段时间,这个年轻人就会去“隐居”几个月,“和朋友们在一起”,看书,创作。13岁起就进入社会,从做字画生意开始,他开过酒店,倒过煤矿,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对社会上的事情,没什么不知道的。可能比同龄人经历的事情多一点。”
“我跟年轻人在一起有代沟。”黄炳馀有些无奈。和同龄人玩不到一起的原因,黄炳馀觉得“他们都自废武功了,小时候多么聪明,怎么越上学越傻了呢?”在黄炳馀眼中,专业不同,没有必要什么都学得好:“我还不会法语呢,怎么还去法国办展览了?”小学毕业的他曾因为一次采访中的“读书无用论”而引发争议,他再次解释自己只是反对“混文凭”,“好多人哪里是读书啊,就是在混日子啊,老师也不是认真教。都是好苗子,但是施肥太多。我对90后就是这个忠告,要知道自己学什么,清楚到社会上去干什么。”
在许多年轻人事业刚起步,大多数二十几岁的“北漂”在为房、车焦虑时,黄炳馀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要说成功,我确实成功了。北漂到现在,不仅衣食无忧,还能回馈社会。”说到这,黄炳馀眼中透出一丝桀骜,“我内心还没有成功。我在这条路上走得太顺,以后会有更大挑战。”
我结巴骂人骂不过人家
两次见到黄炳馀他都是一身白衫。娃娃脸,常微笑,但说话谨慎,语速快了还略有些口吃。他自言“随遇不安”,他说,“我跟其他人不一样,我始终在找自己毛病,也否定别人。甚至想着看看古人的书法有什么毛病。”
此前有媒体报道,黄炳馀制作篆刻不用翻面,可以直接反向刻字,因此被人称为“天才”。但他却否认了这一点:“其实哪个人都是天才。要说我是天才,别人比写书法比不过我,但我说话还结巴呢,骂人我肯定骂不过人家。”黄炳馀觉得,更多地还是后天的努力,“可能上天给了我一点灵气,但是还是要靠反复去积累、去学习。”
频繁的活动也会让他心烦,而艺术创作需要安静阅读思考。黄炳馀希望能逐渐减少社交,甚至“隐居”一段时间。黄炳馀说到这儿笑了,“到时候想找我,就到黄山去吧。”
本报实习记者 陈梦溪 J226